母親早逝、父親生病、高考失利、被迫輟學、創業失敗、重新再來、終見起色……這一連串“過山車”式的人生際遇,是“90后”彝族小伙兒朋順軍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
朋順軍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姜州鎮民德村。6歲時,他的母親因心臟病病倒,雖然家里花光了積蓄,借了很多外債,但7年后母親還是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高中時,朋順軍的父親患病住院,不能再做重體力活。2013年,朋順軍高考過了專科錄取線,但當時家里債臺高筑,他權衡之下毅然放棄了上學。
“我已經長大了,要承擔起家里的重擔,必須在家門口掙到錢。”為了方便照顧家人,高中畢業后的朋順軍選擇回鄉創業。然而,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順利。2014年,受市場低迷、技術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嘗試雞、豬養殖的朋順軍虧損了幾萬元,這讓并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煙葉種植是民德村的傳統產業,朋順軍家原來也種過煙葉,父親生病后就沒有再種。2015年,朋順軍決定重新嘗試煙葉種植。種煙第一年,因為技術掌握不熟練、落實不到位,朋順軍種的9畝煙葉只賣了2萬多元錢。2016年春節,朋順軍還完債,家里連辦年貨的錢都沒有了。
“多虧政府送溫暖,送來被子等慰問品和800元慰問金,讓我們過了個年。”朋順軍感激地說。第一年種煙雖然沒能賺多少錢,但給了朋順軍繼續努力下去的希望。2016年春天,在了解具體情況后,會東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積極協調,在合規前提下適當增加了朋順軍家的煙葉種植面積,并安排煙技員為他上門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這一年,朋順軍認真學習煙葉生產技術,煙葉質量有明顯提高,12畝煙葉收入4萬多元。
解決了技術上的問題后,自2017年以來,朋順軍連續三年都種植13畝左右煙葉,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成功實現脫貧。
脫貧后的朋順軍底氣更足、腦子更活。從2018年起,他陸續種植桃樹苗1100余株、嫁接杏樹200余株,每年養殖土雞300多只、豬20多頭,家庭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朋順軍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
“我上過學,能夠較快接收最新的技術。如今,我的種煙技術在村里算得上數一數二,鄉親們種煙遇到問題我也能幫忙解決一些。在我們村乃至我們縣,煙草產業都是平穩脫貧、避免返貧、推動發家致富的好產業,讓我們彝鄉人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朋順軍告訴記者,民德村包括他在內的22戶貧困戶,除去3戶因家里沒有勞動力未種煙外,其他貧困戶都通過種煙實現了脫貧。
2017年,朋順軍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并當選為民德村文書。2018年,朋順軍榮獲“涼山州脫貧攻堅奮進獎”。談及這些收獲,朋順軍表示:“特別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煙草行業的幫扶,讓我們家通過煙葉種植實現了脫貧,也讓我找到了能站穩腳跟、發家致富的好產業。”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