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搬運、編竿、裝煙、烘烤,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是煙葉采烤的季節,也是煙農們忙碌的月份,但2020年的這個采烤季,雖然忙碌,卻也輕松。
煙葉采收
鮮煙分級
煙葉下烤回潮
煙農向烘烤師(右)支付費用
說忙碌,是因為這些事都需要煙農們親力親為;說輕松,是因為有了“種采烤分一體化”的全程幫扶,煙葉采烤做起來省工省力又提質。
種采烤分一體化,是福建煙草立足煙區農情與煙葉生產實際,探索與實踐小農戶生產與現代煙草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福建答卷,是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的主題詞。由福建龍巖、南平、三明三大煙區組成的方陣,在推進種采烤分一體化中量體裁衣,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實踐樣本。
烤師領跑 組內互助
“好香!”
一走進連城縣北團鎮羅王村烤房群,陣陣煙香就撲鼻而來。循著香味來到烤房前,烤師江正生打開一座烤房的門,里面齊整整地掛著幾層已經完成烘烤的煙葉,烤后葉片柔軟、色澤鮮亮,煞是喜人。
和前兩年一樣,今年煙葉采烤季節,煙農江正生格外忙碌:他不僅要負責自家煙田的采烤,還要負責周邊5戶煙農共100畝煙葉的烘烤。在這之前,江正生有過30多年的種煙經歷,家中各類種煙機械一應俱全,如旋耕機、培土機、噴灌一體機等,這些機械設備和設施都是他執著于種植煙草的見證。
今年是江正生第三次成功競聘成為連城縣北團鎮的一名烤師。其單元積極融合“統與分相結合、同標準分小組、專業人專業事、多互助少請工、統記工齊補差”等五個方法,煙葉生產各環節均得到有效推進和運行——
機耕環節。江正生根據種植面積、種植田塊分布情況和機械情況將單元劃分成兩個小組,其中賴冬生、賴春生、江苑苑三戶煙農面積51 畝,種植田塊相對較近而組成一組;另外3戶組成一組,面積49畝。通過劃分小組后,每個小組擁有2臺起壟機,2名機耕手。兩個小組同時作業,5天內完成單元100畝煙田的起壟作業。
移栽環節。江正生根據種植面積和家庭勞動情況劃分成兩個小組。其中賴冬生、賴春生為兄弟,家中勞動力較為充足,每戶有3名勞動力,組成6人互助移栽服務隊;另外4戶均為夫妻共同出工,組成8人互助移栽服務隊。服務隊實行工序化作業,小組每天移栽面積8~10畝,人均移栽面積從原來的每天移栽1畝增加到1.5畝。
……
俗話說“種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江正生說,在煙草公司的專業培訓下,自己更系統地學習了煙葉烘烤知識,從理論到實操,從烤房設備基礎知識、常見烤壞煙、烤房檢查到鮮煙分類、工藝曲線設置等,精準培訓與互學互鑒讓他飛速成長。
“煙農負責燃料和電費,做好烤前各項準備工作,我負責全程煙葉烘烤和添加燃料,每烤收取200元烘烤管理費用。雖然忙,但很有收獲。現在學有所用,既能幫助周邊煙農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只要能增收,煙農肯定跟你干。”江正生告訴記者,煙農切實感受到了“種采烤分一體化”所帶來的好處,今年羅王村共有10戶煙農主動參加到單元內,面積增加到195畝。
其實,在龍巖煙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這里請工太難了,以前培土機能去的田塊,還能湊合給煙株培點土,培土機去不了的田塊,我們也沒法子,就不培土了。”煙農林乾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林坊鄉是連城縣地瓜特色鄉鎮,地瓜是當地的龍頭產業,地瓜與煙葉爭地、爭工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當地煙農人均種植面積小、煙葉種植分散、請工困難、煙葉種植管理粗放,影響煙葉質量和煙農效益。2019年,連城縣開展“種采烤分一體化”工作,林坊鄉組建了4個一體化單元。
林慧淵單元是其中的一個單元,共有11戶煙農,種植109畝煙葉。在烤師的安排下,煙農自行劃分成4個小組,由烤師負責統 一管理,統一技術標準和時間節點。林乾功是服務隊長,負責用工協調與安排工作。小組內完成互助用工后,他再將人工整合,為其他種植大戶提供服務。
煙葉烘烤有保險
這里的烘烤靜悄悄——這是記者來到南平市建陽區將口密集烤房群時的第一感受。與印象中烤房群熙攘的情景不同,該烤房群是一片安靜,僅有兩名烘烤師穿梭其中,進行加煤、調節、溫濕度等烘烤操作。
“將口煙草站依托建陽聯友合作社,按流程為煙農煙葉提供采收、運輸、編煙、裝烤、烘烤、卸烤的全流程化、工序化、一體化作業,全流程實行專業化服務。煙農把煙拉過來稱重、裝煙后就回去了,所以烤房群現場都沒有煙農。”將口煙草站站長熊益福的話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建陽區將口煙草站推行專業化烘烤已有數年,如今已有標準作業流程。建陽分公司煙葉辦副主任施恩介紹,當前很多煙農烤煙是交給合作社搞。這種托管服務在將口鎮發展很快,既穩定煙農,也讓他們享受到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便利。“今年全鄉鎮9個行政村,除了1個小村烤房過于零散,無法實行專業化烘烤,其余8個村全部參加采烤分一體化,涉及煙農200戶,實施一體化數量占全鄉鎮的89%”。
“這樣托管,煙農放心嗎?”記者問。
“這烘烤技術沒得說,我自己種煙六七年了,最早都是自己烤煙,得全天盯著看,一不小心睡著了,煙葉就得烤煳。我交給‘火工’(烘烤師)已經4年了,自己省心不少,煙葉烤出來質量也很好。”將口鎮胡巷村煙農胡行意說。
除了省勁,還節本增效。胡行意算了一筆賬,生產成本相比 自己烤煙省了300多元,加上市公司的補貼,每烤煙葉只要支付烘烤師100 多元,烤出的煙質量也高些。“利用這個時間段,我剛才還收了兩三畝蓮子,明天要去插秧”。
而政和縣外屯鄉湖屯村的烤房前,則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看到了煙葉帶來的新機遇,村民范榅林和同村四戶村民決心“搞點大事”,五戶合作共營種植138畝煙葉。由于該村是第一年種植煙葉,煙葉技術基礎相對薄弱,138畝的煙葉種植僅靠煙農難以完成,更需要專業化服務的支持,因此該單元采用的是公司引導(政策性幫扶,面積規劃、烤房協調等)-專員指導(專門派一名煙技員作為日常生產督導)-合作社服務(為備耕、移栽、培土等提供專業化服務)-煙農參與的專業化服務模式。因此,在這座烤房前總聚集著忙碌的煙農,也不乏一家三代齊上陣的熱鬧場面。
今年,南平市公司“種采烤分一體化”工作亮點之一是創新保險機制。南平市公司有關人員介紹,通過保險公司介入,為煙葉烘烤期間專業化烘烤服務過程中因意外造成的煙葉經濟損失,按照保險合同載明的限額內進行賠償,為職業煙葉烘烤師與煙農保駕護航,讓其更能專注煙葉烘烤質量提升。據了解,今年烘烤季僅有兩戶煙農提交理賠需求。
不同于其他煙區,這里的烘烤師并不是本地人。熊益福說,通過以往經驗,烘烤師如果是本地人的話,家里多少都有點事,無法做到24小時在崗,造成烤房溫度不穩定,讓煙農不放心。部分煙農由于對本地人過于熟悉,所以擅自調整電控箱,造成烤后煙葉不理想,無法定責。
在將口鎮政府搭建的烤煙管理房里,熊益福拿出幾份材料,記者湊上前,看到了“服務數量確認表”和“服務質量驗收單”,在這一表一單上,服務對象、各環節服務單價、服務時間、服務數量、合格數量、不合格數量都有著明確的標注。在兩張紙上的烘烤師簽名欄和煙農簽名欄上還都有簽名。“‘一表一單’就是讓煙農做裁判,監督考核烘烤師的服務。”熊益福說。
種煙大戶也從容
沙縣種煙歷史悠久,夏茂曬煙素有“煙魁”美譽,全縣現有種煙鄉鎮(街道)9個,100%種植“翠碧一號”特色品種,系甘肅煙草工業公司的基地。常年種煙面積1.8萬畝,煙農穩定350戶,戶均規模50畝,居全省前列。
與全國大部分煙區一樣,沙縣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比較突出,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加之正逢煙葉生產旺季,勞力短缺之困,成為當地煙草部門首先要解決的難題。
勞動力如何保障?
沙縣分公司采取“機械化+專業化”雙輪驅動,由烘烤師根據生產單元規模和實際需求,把握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原 則開展種“采烤分一體化”工作。例如,在稻草溶田、機耕起壟、蓋膜待栽、開溝培土、水肥管理等機械化水平高的環節,科學調配單元內機械,開展機械化作業;在煙葉移栽、打頂、優化結構、采收、烘烤、初分等集中用工、專業化水平高的環節,每個生產單元統一雇工,組建成一支由8~12人組成的專業隊,并根據煙葉生產環節和勞力需求,組織相應專業隊。由此解決了人員短缺的難題。
解決了“無人可用”的問題,還要馬上解決“怎么用人”的問題。
在煙葉生產中,“種植是基礎,烘烤是關鍵&rd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