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一線,是青年干部經風雨、接地氣、長才干的“練兵場”,更是他們施展才華、綻放青春力量的“大舞臺”。
去年以來,國家煙草專賣局先后選派6名青年干部,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竹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開展定點幫扶,到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全方位開展對口支援,助力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秦巴山脈,在西北戈壁,在贛南蘇區,一批批青年干部俯下身子、甩開膀子、邁開步子,問需于基層、求教于實踐,與廣大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出實干奮進的動人畫卷。
國家煙草專賣局幫扶干部、掛職竹溪縣副縣長王皓(左一)調研建設中的肖家邊村鄉村振興綜合體 /照片由本人提供
腳踏實地 傾聽民聲 甘當“老黃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青年干部而言,只有堅持“身入”基層、“心到”基層,才能在實踐沃土中汲取智慧、掌握實情,找準癥結、拿出實招。
“再也不用自己存水了,這些盆盆罐罐全部‘下崗’了!”在竹溪縣水坪鎮塔兒灣村,做豆腐生意的村民高奇奎感激地說,過去因擔心停水,自己一直在家用水盆、水桶蓄水。
改變,源于國家煙草專賣局干部、掛職竹溪縣副縣長王皓的基層調研。在走訪中,王皓發現國家煙草專賣局援建的鴛鴦池水庫解決了當地缺水難題,但原有水廠規模小、設備老,枯水期供水不穩定。為此,他協調國煙幫扶資金500萬元,高標準建設安全飲水項目,進一步保障了8.6萬群眾的飲水安全。一年多來,王皓走訪全縣15個鄉鎮、300余戶村民,讓國煙幫扶項目更加精準,實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
國家煙草專賣局幫扶干部、掛職竹山縣副縣長高斌(左一)來到幫扶企業,共同討論蜂蜜產品質量管控問題 /照片由本人提供
進“百家門”、解“千家情”、行“萬里路”——王皓的一路前行,折射出幫扶干部深入基層、問需于民的鏗鏘足跡。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與機關工作相比,基層工作對干部的組織協調能力、綜合指揮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初到基層,青年干部往往遇到“學識深但閱歷淺”“想法多但辦法少”的困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青年干部找準基層工作著力點的關鍵。為此,幫扶干部撲下身子、挑起擔子,在“腳步輕、腳印深”的務實調研中,謀劃推進鄉村振興“破題”之道。
人才流失嚴重、產業發展單一、生活環境較差——在走訪中,國家局幫扶干部、掛職興國縣副縣長的陳銘列出了這樣一張“問題清單”。
國家煙草專賣局幫扶干部、掛職興國縣副縣長陳銘(右)到永豐鄉馬良村與群眾座談 /照片由本人提供
“為人民服務,要懂百姓之所想、知百姓之所需。結合調研,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興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痛點’。由此,縣委縣政府在人才振興、農業產業、生態振興等方面出臺措施,系統推進鄉村振興。”陳銘介紹。
食用菌的市場結構、生產流程和工藝、成本構成,茶葉的市場需求、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結算……如今,談起這些話題,國家局幫扶干部、駐竹山縣擂鼓鎮煙墩梓村第一書記叢蔡佳如數家珍。
“跟在家的老年人聊、跟返鄉的年輕人聊、跟孩子聊、跟鎮政府工作人員聊、跟村兩委成員聊、跟企業主聊、跟請來的專家學者聊,多維度還原農村全貌。”在叢蔡佳看來,這是“對癥下藥”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與基礎。
“個別學校建校時間長,基礎設施薄弱,教學理念滯后。”在調研中,國家局幫扶干部、掛職紅寺堡區副區長的趙薛剛提出,“扶貧必扶智,這一問題必須馬上解決。”
為此,趙薛剛積極推動國煙幫扶項目對紅寺堡二中的兩棟宿舍樓和餐廳進行維修改造,還大力促成北京豐臺二中與紅寺堡二中結對聯建。今年,紅寺堡二中中考升學率提高了10%,創三年來最好成績。
在竹山縣,國家煙草專賣局幫扶干部、掛職副縣長高斌深入偏遠山村找問題、想辦法,傾聽多方意見,為雙臺鄉建設水坪河口橋梁,解決了8個村雨季無法通行的難題,成為廣受群眾好評的國煙暖心橋。
在竹溪縣龍壩鎮肖家邊村,國家煙草專賣局幫扶干部、駐村第一書記李欣在入戶走訪中,總結出本村“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家風文化、區域位置”四大優勢,找準了推進鄉村振興的切入點。
“涉淺水者得魚蝦,入大海者擒蛟龍。”青年干部唯有耐住性子、靜下心來,多到田間地頭沾“泥土味”,才能在基層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
走在基層,學在山頭,干在實處。在鄉村振興一線,幫扶干部向下扎根,通過蹲點式、沉浸式調研,用腳步丈量、用眼睛發現、用耳朵傾聽、用內心感應,聽真話、察真情,拿出解決難題的實招,交出了令人滿意的“青春答卷”。
銳意進取 敢闖敢干 爭作“拓荒牛”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人才在鄉村振興中起著關鍵支撐作用,青年人才更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幫扶期間,青年干部充分發揮眼界寬、思路活、見識廣的優勢,將理論知識與鄉村實際相結合,鉚足干勁、開拓創新、奮楫爭先,當好鄉村振興“智囊團”“主攻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牽住產業振興的“牛鼻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地處干旱帶的紅寺堡,常年少雨,農作物種植以大水漫灌為主。聚焦這一難題,趙薛剛謀劃國煙幫扶項目,投入資金2000萬元支持紅川村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大河鄉烏沙塘農業產業園建設,建成100余座日光溫棚,并配套蔬果保鮮冷庫。
“現在,紅川溫棚的番茄遠銷蘇浙滬,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1萬元。”趙薛剛介紹,幫扶項目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集群式、標準化、效益化發展。
在竹山縣,熙熙攘攘的衛浴營銷中心,成為帶動當地衛浴產業發展的“龍頭”。此前,高斌在走訪聯系企業時,某企業提出優化衛浴產業鏈的建議。經過多方位調研、座談、研判,高斌在縣長辦公會上提出建設衛浴營銷中心的建議,獲得縣領導積極認可,項目得以順利推動。
“確定幫扶項目,不能先入為主、一廂情愿,要尊重基層意愿,才能發揮合力、高效推進。”高斌總結說。
稻魚共生、稻蛙共生、稻鴨連作——在竹溪縣,秦巴山區有機農業產業園成為熱門“網紅打卡點”。立足地方特色產業,王皓依托國煙幫扶項目建設田園綜合體,開創“種植+旅游”特色農業,創造2000余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鄉村振興是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的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同樣缺一不可。
興國縣是蘇區模范縣、紅軍縣、烈士縣和將軍縣,可豐富的紅色資源卻也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陳銘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協調國家煙草專賣局井岡山干部學院和興國縣委黨校聯合辦學,協助興國縣委黨校開發紅色精品課程、路線,承接相關培訓。
“目前,已有4批次200余人的行業基層幫扶干部培訓班來興國開展黨建活動。”陳銘告訴記者,以開發紅色資源為帶動,興國的黨建幫扶、教育幫扶和消費幫扶都開創了新局面。
滿山綠蔭蓊郁,農家樂風生水起,孩童歡快嬉鬧——走進如今的肖家邊村,一派勃勃生機。黨建引領,正是小村的“活力之源”。以創建“十面紅旗”村黨支部為抓手,李欣帶動黨員群眾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推行“支部引領、協會治村”治理模式,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在煙墩梓村,“一館、一線、兩園”的“紅色+”鄉村振興產業鏈正徐徐展開。“不僅‘面子’靚,還要‘里子’強。”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叢蔡佳堅持用好紅色陣地,多次組織村民集體參觀,回顧人文歷史、重溫革命歲月、弘揚紅色文化,擦亮“全國文明村”招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必須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扎實推進。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在鄉村振興的最前沿,幫扶干部爭做鄉村振興的實干家、開拓者,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謀在深處、干在實處,以創新思維闖難關、開新路,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繪就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心系群眾 為民解憂 愿為“孺子牛”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淀多少真情。”青年干部在基層歷練,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為民服務中叩問初心,厚植為民情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以群眾需求作為導向,幫扶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溫暖民心,從點滴小事做起、從一線工作干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我是誰、為了誰”的初心。
群眾所急所憂,他們拿出真招、實招,辦好一件件暖心事——
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一直是趙薛剛心中的牽掛。為此,他走村入戶,與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村“兩委”形成工作合力,先后申請最低生活保障7戶、補貼各類資金2萬余元,為62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申請助學金,守牢不返貧的“底線”。
在調研黨建聯系點時,群眾屋后的山體滑坡問題讓高斌時刻掛念。在了解到村中沒有足夠資金整治后,他馬不停蹄地前往鎮政府,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督促,成功治理了該處滑坡問題,保證了群眾住房和通行安全。
學校中的朗朗讀書聲,是陳銘心中最優美的音符。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讀書難的問題,他向國家局爭取資金援建興國縣第十一小學,可提供1620個學位,解決了所在區域教育資源不足的難題。此外,陳銘還資助了3位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讓他們的求學之路再無后顧之憂。
群眾所盼所想,他們銘記于心、起而行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家的事大家說了算”——以此為原則,王皓聯合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以“眾人來商量”為平臺,在規劃編制、產業發展、環境衛生、鄉風文明等方面,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調動了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了鄉村振興“大合唱”。
“群眾需要的關懷和溫暖,絕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慰問品。”帶著這樣的思考,叢蔡佳一有空便主動到老人家噓寒問暖,多次組織孩子參觀科普館紀念館等,把服務送到房前屋后,讓留守群眾感受到更多關懷與溫暖。
“做好群眾工作,要有耐心和恒心。”李欣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發展民宿產業,他多次召開群眾大會、院壩會,在入戶走訪中講理念、講案例、講方案。如今,全村有20多戶村民建起民宿,吸引了大批周邊游客。
一點一滴暖人心,件件小事映初心。
幫扶干部的付出,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認可。戴憲林是肖家邊村的一位聾啞人,他或許并不知道駐村第一書記來自哪里,但能感受到身邊實實在在的變化,每次見到李欣都要豎起大拇指。這,或許是對幫扶干部最好的褒獎。
萬家憂樂,民生冷暖。在與基層“水乳交融”的歷練中,幫扶干部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實現了融入人民、服務人民。
“基層工作,有初來時人生地不熟之酸,有攻堅克難時之苦,有被批評誤解之辣,但最終都匯聚為成就感之甜。真摯的群眾情,是一份寶貴的收獲。”陳銘的感悟,代表了幫扶干部的共同心聲,也將成為他們銘記一生的寶貴財富。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只有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才能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扎根鄉村振興的基層沃土,幫扶干部以時不我待、不負韶華的激情,施展才華、發揮才智、增長才干,在奉獻基層中成長,在建設基層中成才,踐行著“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錚錚誓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