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翻開新的篇章,2012年的貴州省凱里市局(分公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創先爭優”、“四幫四促”、“學習雷鋒”、“二三五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有這樣一位基層黨員,為了帶領著煙農脫貧致富在烤煙生產前沿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二三五三”的深刻內涵,成為基層愛崗敬業、干事創業的表率。他就是凱里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生產技術員劉軍。
當我們見到劉軍時,他正蹲在地里指導煙農烤煙移栽,詳細地為煙農講解著新技術要點:“拉繩再打窩,這樣栽后煙株橫豎成行,通風透光均勻,生長才會整齊一致。這小苗膜下移栽技術的好處就在于利用地膜覆蓋保溫、保墑,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使大田煙株避開伏旱天氣,促進煙株早生快長,提高煙葉產量、質量,所以特別注意要打大窩、打深窩??????”。雖然現在才上午9點,但他黝黑的臉上已滿是汗珠。“劉技術員經常給我們上‘田間地頭課’,手把手地教我們種煙。你看他滿腿的泥,和我們有啥差別,這哪像個干部啊?”一旁‘聽課’的煙農笑著說道。見到我們,劉軍不好意思地說:“一身泥,讓你們見笑了。今年推廣的小苗膜下移栽是一門新技術,技術普及得如何就看技術員的功夫怎么樣,我是一名黨員,理應作出表率多指導,再說新技術能提高煙葉質量,種煙的農民兄弟們又能增收了,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劉軍原本是復烤廠的一名機修工,2002年調到凱里市局(分公司)工作后才開始接觸烤煙,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一切都得從頭學起。為了盡快適應新崗位,幫助煙農種好煙多找錢,他除了參加單位組織的業務培訓外,還積極利用閑暇空余時間自學。常常是,白天在煙田里仔細察看煙株長勢,與煙農交流經驗,在實踐中汲取真知;晚上又挑燈苦讀大量有關煙葉栽培、病蟲害防治、科學烘烤等方面的書籍,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為了檢驗學習效果他經常是十天、半月的下鄉蹲點,與煙農同吃、同住、同勞動,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不斷總結成敗經驗,并予以普及推廣,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煙農。通過努力,他終于練就了一身真本領,成為凱里市的“烤房專家”、“烘烤專家”,曾承擔凱里市散葉式烘烤、框式烘烤課題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說到烤煙生產,人人都知道這份工作是又苦又累,而凱里市地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土地分散、交通不便、煙農文化水平低更加劇了工作的難度。要想發展,烤煙技術員每天就得跟煙農、煙田打交道,一年四季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因此在烤煙生產技術員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像燒炭的,近看像撿破爛的,仔細一看是煙葉站的”。前些年,和劉軍搭檔的還有兩個同事,但是由于受不了這份苦,就買斷了工齡。而他卻憑著一份執著,在這崗位上一干就是9年。正是憑著他的敬業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他擔任爐山鎮白臘村的煙葉生產技術員的7年時間里,白臘村也從最初幾十畝的種煙面積發展到去年的300多畝,煙農收入節節飆升,如今白臘村種煙人家已全部住上了二層磚房小洋樓,成為了凱里市響當當的烤煙生產專業村。
剛從煙地出來,在育苗大棚旁我們遇見了煙農潘大哥,劉軍立馬提醒他,“老哥,我剛剛看過你家的苗了,已經可以著手移栽嘞,現在這天氣白天晴晚上雨的,正是移栽的最佳時期,去年提前栽的那批煙效果你也看到了吧,抓緊移栽吧!昨天領的藥會不會用?不懂的話一定要打電話給我。新技術要領掌握了沒,還不太會的話就選塊地,我來給你作示范。”潘大哥連連點頭答應著。
為做到對每戶煙農的生產情況了如指掌,及時跟進技術指導,劉軍駐點期間每天都要到地里去查看煙葉長勢,到煙農家坐一坐,了解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盡力幫助他們。今年大戶王家平家計劃栽種烤煙120畝,但由于去年遭受旱災,所種植的農作物顆粒無收,家底也所剩無幾,眼見口袋里所能購買到的煙肥款無法滿足生產所需,王家平急得嘴角上火起泡。當劉軍得知這個情況后,毅然掏出自家存款墊付了這筆煙肥款,解決了王家平家燃眉之急。正是由于劉軍心牽煙農,情系煙農。他管轄的白臘村今年有8個組、34戶農戶種植烤煙,落實面積1131畝,與去年相比增加了3倍,其中50畝以上大戶有5戶,100畝以上的大戶有3戶,新修烤煙47間,準備組建專業合作社,該村烤煙生產也逐步向現代煙草農業的方向推進。
說到發動烤煙生產,劉軍道出自己的工作經驗來,他說:“每村都有一戶或幾戶“種煙能手”,這些人對周圍煙農的帶動作用極大,往往是我們喊破嗓子,還不如讓他們做出樣子。今年三個大戶在去年的基礎上,擴大了種植面積,這不現在還有煙農跟我說要改面積,準備再多種幾畝呢。前幾天我們開展培訓時,反復叮囑煙農回來就要開始移栽,但是一直沒人響應,這兩天我發動大戶移栽了幾畝,這不效果一下就出來了,家家戶戶都爭先恐后的開始忙著移栽了。”說到這些劉軍就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喜。
晌午時分,大伙正忙著開飯,劉軍又匆匆走了出去,他說今年是小苗膜下移栽技術推廣的第一年,雖然開展過幾期培訓,但有些注意事項還是要再三叮囑,剛剛去拜訪的兩家大戶因下地干活沒在,現在是晌午飯時間他尋思著大家應該從地里回來了。來到劉昌華家,劉昌華和他的妻子正圍坐在爐灶旁吃飯,看見我們來,他倆站起身就準備給我們添飯。劉軍忙說:“你們吃你們的,我們已經在準備了,這時候過來就是想給你們說說這膜下移栽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在劉昌華家,他告訴我們:“跟稻谷相比,種煙葉的收入確實是高很多,但難度也大得多,尤其是烤煙育苗、煙葉烘烤、病蟲害防治等環節技術含量相當高,不過我們不用擔心,因為有隨叫隨到的劉師傅。記得我剛栽煙的那幾年,對煙葉烘烤不是很精通,加上又是新式大烤房,想烤好煙不是那么容易,我只好打電話向劉師傅求救,哪知他掛斷電話立馬就趕到了我家,并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烤房加煤、開窗排濕、檢查煙葉烘烤情況,就這樣帶著我連烤了兩炕煙,那年我家的烤煙不僅賣出了好價錢我也在他的幫助下成了村里的烤煙土專家。而劉技術員卻在這半個多月的時間里一天都沒有回趟家,穿在身上的衣服都餿了。”說到這里劉昌華聲音有點哽咽,頓了頓他又繼續給我們介紹道:“劉師傅是個熱心腸,咱們村哪家有點紅白喜事,他都親自來幫助。去年我們遭了兩次旱災,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威脅,劉師傅是看在心里急在心頭,不僅組織我們開展生產自救,還挨家逐戶地查看災情,并將災情統計上報,及時給我們兌現烤煙災害補貼,努力將我們的損失降到最低,我們真是打心底里感激他??????”
時間就這樣在劉軍指導移栽、反復向煙農強調新技術要領的過程中一分一秒的過去。
臨近傍晚,本以為忙碌了一天的劉軍終于可以歇一歇了,突然不遠處傳來摩托車的馬達聲,待來人走到近前,才知道原來是相鄰片區的兩名技術員來找劉軍調劑煙苗。忙了一天滿臉倦容的劉軍一聽到要調劑煙苗,毫不猶豫地應諾著跳上摩托車與求助的技術員漸漸消失在去往后壩組的路上。
望著他遠去的背影,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劉軍,一個普普通通的煙葉生產技術員,沒有華麗的衣衫來修飾自己,沒有激昂的語言來表白自己,更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來包裝自己,然而,他用一顆最火熱的心,最誠摯的感情和最樸實無華的行動,始終如一地關愛著每一位煙農兄弟,真情投入到烤煙生產之中。因為有他,因為有著一批像他這樣的煙草人,我們凱里煙草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我們的事業才會越做越輝煌。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