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七星關消息 他雖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他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業績。田間地頭有他忙碌的身影,點上培訓有他精湛的講解。憑著滿腔熱情,在農村煙葉技術服務的天地里,默默奉獻著一名普通技術人員的青春熱血。他就是貴州七星關區燕清煙葉站亮巖技術員王方順。
圖中身著藍色制服者是王方順
王方順,從事基層點煙葉生產技術工作已近20年。2008年3月,煙站領導為了加強亮巖煙區的生產技術力量,從站上選調他到亮巖點,肩負亮巖、合光2個村10個村民組近100戶煙農的生產發展及技術指導工作。近年來,由于煙葉種植成本攀升,經濟效益下降,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種煙勞動力相對減少,加之連續不斷的多種自然災害影響,煙農種煙積極性不高,煙葉生產發展難度增大。王方順到亮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調查研究,找準工作切入點,盡快進入角色。他走訪了片區近100戶人家,深入種煙大戶調查走訪,召集農戶座談研究,從農民兄弟最盼什么這個簡單問題入手,尋找解決種煙效益偏低,農民增收緩慢的突破口。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礎上,制訂片區工作規劃。
煙草行業“235”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使他提高了認識,增強了信念,升華了思想境界。他把“讓煙農致富”當作自己的工作求目標,依托自己的技術優勢,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爭取爭取鄉村干部的支持,采取講課、發放科技資料深入田間地塊手把手幫扶等有效形式,以及發揮種植專業戶和科技示范戶的“二傳手”作用,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推行科技務農,有效提高了片區優質煙生產水平,為煙農節省成本,增加效益夯實了基礎。多少個寒來暑往,他那滿頭黑發,已被寒月驕陽、厲風苦雨染成縷縷銀絲;曾經朝氣勃勃的面龐,平添了許多鄉居農耕的滄桑。
為了種好煙,白天,他在煙田里仔細察看煙株長勢,與煙農交流經驗,在實踐中汲取真知;晚上,他熬更守夜,研習了大量關于煙葉栽培、病蟲害防治、水肥運作等方面書籍,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他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不斷總結成敗經驗,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并予以普及推廣,把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煙農。為了讓廣大煙農更容易理解接受先進技術,用方言把煙葉生產技術要領通過現場培訓,實地指導傳授給煙農,不僅推廣普及了種植技術,還拉近與煙農之間的距離,煙農親切地叫他“王師”,把他視為定心丸,當成好朋友、親兄弟。
為確保烤煙生產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2個村700多畝煙地留下了他的足跡。無論烈日當空還是寒風凜冽,無論是近還是遠,只要煙農需要,再苦再累他都會上門幫助指導。每次到煙田、到農家,他總是為煙農排憂解難,幫助煙農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由于煙葉生產季節性要求強,他大部分的節假日都是在煙田里度過的,甚至在除夕春節,他還要到村里查看苗情。他潛心于事業心無旁鶩。他甘于清貧,領著微薄的工資,干著繁重的工作,無怨無悔!去年4月下旬,在貴師大讀書的兒子生病住院,想多日不見的父親來貴陽看看自己,多次打電話、發短信,可眼下正是烤煙大田移栽的關鍵時刻,他放心不下那2個村700多畝煙地……當看到兒子發來的責怪、牢騷短信時,他默默地蹲在地埂邊,雙手捂住臉,半晌說不出一句話,只感覺到心在抽搐。
辛勤澆灌出豐收的煙田。通過三年的努力,片區煙農畝產從2008年的220斤上升至2010年的350斤,人們服了他。
2013年,王方順自我加壓,認定片區發展目標是1100――1200畝,比較去年差不多翻了一翻。我們問他:“去年災情那么重,今年發展生產多困難哪!你有什么高招嗎?”他謙虛地說:“沒有高招,就靠講責任,講誠信,多跑路,多做事。”這話似乎說得太過于簡單了。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簡單恰恰是智慧者最能切中事物命脈的終極選擇。人生如旅,輕裝簡行,反而能享受到更多的美景,走過更遠的路程。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