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山里的農民很樸實,只要你用真心對他們,煙農就會真正把你當成親人……”這是重慶市萬州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余家煙葉服務點點長張忠澤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城里到鄉下,老張一呆就是8年。
2004年,內退的張忠澤被公司返聘,到一線當點長發展煙葉生產。他主動請纓,要求去最貧困的余家煙葉服務點。
8年來,余家煙葉服務點在他的帶領下,服務煙農、緊抓質量,片區煙葉產量從2004年的1700擔增長到如今的1萬擔,煙葉品質和等級合格率大幅提升。
一根竹棍
走進余家煙葉服務點里張忠澤那個不到10平方米的“家”,1根一米來長的竹棍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是煙農送的禮物,是我的‘老伙計’,現在走路不大方便,下鄉就全靠它了。”張忠澤笑著解釋道。
原來,在2010年煙葉收購那段時間,張忠澤每天都是早上六點半起床,忙著查看收購保障工作是否到位,認真分析當日交售煙農的大概分布等情況。收購結束后,他還要參與打包整理,收拾收購場地,為第二天的收購做準備,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
那段時間天氣炎熱,連續工作的老張扛不住了,鼻子流血不止,倒在了收購棚外。見此情況,在場的煙農和收購點人員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一系列檢查過后,醫生得出結論----腦梗死。在醫院休養了一段時間,老張慢慢恢復過來,卻留下了走路不穩的后遺癥,下煙田的時候經常摔跤。一次,老張去硝水村,煙農廖仲明看他走不穩,趕緊從家里找了根竹棍給他。
現在,老張仍然堅持每周至少兩天下村指導。“杵這根棍子幾年了,有感情,現在還真離不開它。”老張笑呵呵地說。
一面錦旗
硝水村是余家點轄區種植規模最大的“千畝村”,但在老張當點長之前,當地煙農的收入并不高:為了能多賣點錢,村里的煙農經常在售煙過程中做點小動作,久而久之,煙葉質量越來越差。
張忠澤來到余家點后,走訪了硝水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相關政策,給煙農們算細賬,向他們傳授科學的種植方法,灌輸“有好煙才能賣出好價錢”的思想。通過數月的悉心引導,他終于贏得了煙農的信任和支持。
收購時,老張嚴格遵守“公平合理、不壓級、不壓價、不扣秤、不收人情煙”收購紀律,白紙黑字,將收購公示張貼在收購點,并主動邀請相關部門和全體煙農監督;在收購點設立煙農休息區,提供免費茶水;堅持每天必須將煙農當天運來銷售的煙葉收完,確保煙農當日返回。
2005年煙葉收購結束,硝水村銷售煙葉近4000擔,得到實惠的當地煙農敲鑼打鼓,給張忠澤送去了一面錦旗。
一個名號
“煙農對他信服得很,都說‘哪里有他哪里就能致富’,大家都喊他‘澤哥’。”談到張忠澤,余家點技術員楊三元充滿了敬佩。
這個名號最先從萬安村喊起。萬安村經濟落后,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張忠澤去余家服務點工作前,該村一直以種植玉米和土豆為主,從未種植過煙葉。走馬上任后,張忠澤到萬安村走訪,發現當地部分土地適合種植白肋煙。于是,他與村委會商議,制定了一整套發展煙葉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規劃。
通過幾年的努力,如今,萬安村的煙葉面積穩定在400畝以上,農民因種煙致了富。當地老百姓認為是張忠澤讓他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于是不管歲數多大,見了他都要喊一聲“澤哥”。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張忠澤對待煙農真有個大哥樣兒。
煙農楊德友的愛人在賣煙途中摔傷,張忠澤請來當地衛生站的醫生給她處理傷口,自己掏腰包拿了醫藥費,當天收購結束后還買上營養品到他家里看望。
煙農余朝權、余朝奎兩兄弟是殘疾人,家貧如洗,連鞋都買不起。張忠澤得知后,為他們買了鞋,又回家收拾了一大包舊衣服送給兩兄弟。逢年過節,張忠澤都會帶著東西去探望他們。
“竹棍、錦旗、名號是老百姓送的,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每當累了、倦了想打退堂鼓的時候,我就會想想這些,只要身體扛得住,我還會繼續堅持下去。”張忠澤笑著說。
?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