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
《圖的背叛(這不是一個煙斗)》
煙斗來了又走了。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14日,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煙斗系列作為“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展的壓軸作品亮相北京中國美術館,成為熱門話題。
馬格利特的煙斗曾經出現在2005年高考文綜(全國卷)政治試卷上,這個日常物件為什么這么牛逼?為什么能讓哲學家著迷(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甚至專門為此出了一本書),藝術家膜拜(比利時藝術家馬塞爾·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創作過黑白電影《這大概不會是一個煙斗》)?為此,我們請了中國美院教授楊振宇來解讀這個超現實主義的著名符號。
1926年,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畫了一只煙斗,然后在畫布的正下方,他又鄭重其事地寫下:“這不是一個煙斗。”這就是那幅著名的《圖的背叛(這不是一個煙斗)》。1929年,馬格利特對這個母題做了拓展,過去那個“煙斗”成了畫中畫,而在它的上方則飄浮著另一只一模一樣的巨大煙斗,馬格利特將這幅畫題為《雙重之謎》。此外,馬格利特還創作了幾幅同樣主題、不同類型的畫作:1935年的布面油畫、1947年的插畫素描稿等等。
一般人看到《圖的背叛(這不是一個煙斗)》,第一感受一定是迷惑:一只如此寫實的煙斗,為什么畫家要說“這不是一只煙斗”?但不要忘了,我們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只煙斗,是因為從小我們不斷受到“圖像”的視覺教育與熏陶:“看,這就是煙斗”!形象之所以能與文字發生緊密的聯系,與我們日常接受的教育、社會賦予的習俗有著莫大的關系,你讓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煙斗“圖像”的原始土著居民來看,他就很難相信這是一個煙斗。所以,馬格利特之所以要用文字標明“這不是一個煙斗”,其實是在向每一個觀看這幅畫的人發問:你所看到的圖像真的能夠與你日常使用的語詞、與現實中真的煙斗形成絕對的、一對一的關系嗎?
不得不承認,馬格利特的確是一個哲學味很重的畫家,作為一個在超現實主義畫派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他一直致力于在觀眾所看到的圖像和所使用的語詞之間造成摩擦感,挑戰觀眾內心的成見。無論是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還是杜尚的達達主義,甚或是畢加索后期的拼貼畫,他們所追求的無非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們對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十分敏感,并且傾向于將日常生活演化為藝術創作。
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發現,所謂超現實主義,再沒有比這更接近生活的藝術了。這也許會讓你有一絲困惑:那些隨意疊加的色塊、看起來意味深長的形狀、讀上去高深莫測的文字,無一不讓人望而卻步,這又哪里接近生活了?但這中間其實存在著巨大的誤解:所有人都在用傳統的方式看待超現實主義——走進美術館,近距離欣賞那一幅幅被懸掛在墻上的畫,首先看它畫了什么、再看它用色如何,整個過程被認為是高雅的、被動的、朝圣的。但超現實主義卻恰恰相反,作品的所有意義都在你身邊、在你周圍的日常生活里,我們不應該放棄掉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帶著個人體驗去看,超現實主義其實沒有這么“高在云端”。
在我個人看來,超現實主義就是讓那些我們已經丟棄掉的日常生活重新回到視野之中,當我們都被社會的習俗、傳統建構在一個框框中的時候,馬格利特這時候就會跳出來,在你已經形成的思維上戳一個洞,然后告訴你,你所看到的,不過是幻覺。我們不過生活在一個多重的現實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