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在回憶舊日的生活時,曾在《文萃》中寫過一篇文章:“那時人們生活真有趣,香煙里面比賽著贈畫片,《三國》、《水滸》、《二十四孝》、《百美圖》等等,應有盡有。”魯迅先生每每打開新的一包香煙時,也要抽出里邊的煙畫多看上幾眼。然后把好的收起來,留著送給熱衷于收集煙畫的青年人。
煙畫是舊日香煙包內附贈的一種小廣告畫,一面印著精美的風景、人物、戲出、故事、飛禽走獸,反面則印有出品公司的說明和廣告。煙畫也是外國的發明。早期的香煙是軟包裝,煙商為了使煙包挺括、攜帶方便,便在包內襯上一張印有圖畫的硬紙卡。久而久之,成了慣例,這種紙卡最終變成標準的煙畫。煙畫出現的時間應在1875年前后。清末,煙畫隨著紙煙一起進人中國。影響所及,中國的煙廠也紛紛印制煙畫,隨煙附送。
掀起煙畫收藏熱潮的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它最先將煙畫與“獎券”概念拴在了一起。南洋在20世紀20年代初,精印了一套《封神榜人物繡像》,一百二十六枚。聲稱:集得全套煙畫者,可到公司兌換銀元二千元。接著,華品煙公司在“金箭”牌香煙內附贈了《孔門弟子》煙畫七十三枚,廣告亦稱:集全者可得電鍍洋車一輛。一經報紙張揚,抽煙的、不抽煙的、大人孩子紛紛收集起煙畫來了。一時間各種煙畫有行有市地成了商品流行起來。
于是乎,賣煙畫這一行也就應運而生地出現了。北京的花市、隆福寺一帶有了以此為業的固定商販。在他們的攤檔中、柜臺里、墻壁上都赫然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煙畫,且一一明碼標價。對于煙畫中的罕見品,更視為奇貨可居。一不是熟人老客.絕對不展示它的廬山真面目。在天橋、西單、前門外.也有售賣煙畫的流動小販。
劇作家翁偶虹先生在回憶他學生時代收集煙畫的情形時說:每天下學后,三、四點鐘的宣武門一帶就熱鬧起來,換煙畫的、賣煙畫的都湊在了一起,互相展示,互相探討起來“太上老君”一枚可換“魔將”幾枚,或用多少錢可買“水滸一百單八將”,如此種種,好不火炙。他在《北京舊話》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篇輻來描寫當年煙畫市場上的交易活動。今日讀來.個中人物猶自活靈活現。
煙畫成了商品后,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觀前街、天津的估衣街,形成了煙畫的重要流通市場。
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中國,五彩繽紛、內容豐富的煙畫,著實影響了一代兒童.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們從畫家錘靈老先生的一首詩中.可以看到煙畫對一代學人的熏染:神飛舊跡入情癡,方寸之中見妙思;猶記兒時臨煙畫,功成豈忘啟蒙師!
鍾老說:“舊中國十 分落后,教授兒童的繪畫教材幾近于零。煙畫就成了繪畫愛好者的啟蒙老師可以說.我接觸過的大畫家們,兒時都臨摹過煙畫。煙畫的畫風和技巧,不能等閑視之。”依此言之,賣煙畫的在傳播市井文化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直到抗戰勝利之后的1946年,上海匯眾煙廠出版了最后一套煙畫《抗戰八年勝利畫史》。從此,美輪美奐的香煙畫片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賣煙畫的也就歇業改行了。繼之而起的是.一些小的印刷廠還在用印煙畫的式樣來印各種“洋畫”,以滿足兒童們玩耍的需要。這種洋畫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也消失殆盡了。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