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煙草制品的標志——煙標,忠實地記錄了歷史。5歲時收集煙標為玩,20歲時收集煙標是為了交友,已經60歲的沈陽鐵西區德工社區居民黃學志老人收集煙標是為了回憶。55年,他收藏了3萬多個煙標。
1958年,只有5歲的黃學志的家在沈陽市南一馬路。“那個年代沒有玩具,我們就拾煙標,折成小飛機玩。‘新吉林’、‘寶成’是上世紀50年代后期很著名的香煙。”今年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在沈陽202醫院做清潔工的黃學志回憶起多年前的經歷,如在昨日。
1973年,20歲的建筑工人黃學志喜歡上了收集煙標。“管抽煙的人要煙標,一來二去,愛抽煙的工人們抽完煙就把煙盒送給我,如果遇到剛生產的煙,我就買下來,煙送給人抽,煙標留給我。通過收集煙標,我交了很多朋友。”
“我就是喜歡收集煙標!”黃學志對記者說:“看到這個‘衛星’,就讓人想起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時的情形,這標志著我國科技進入了太空領域。”
“萬里”、“紅燈”、“代代紅”,記者在黃學志收集的煙標上看到,很多煙的名字都是那個時代的標志性記憶。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黃學志就經常組織收集煙標的朋友聚會,“這個行業人才很多,通過和這些人的接觸,我了解了中國的近現代史和風俗人情。香煙技術不斷改革,出現了過濾嘴香煙,煙盒的面積也增大了,圖案也變得很有象征意義。進入上世紀90年代,香煙上面有了條碼,出現了警示語‘吸煙有害健康’等文字。”
從2010年開始,老黃開始有目的、分專題地收集解放區煙標。為了得到煙標,他甚至不惜高價購買。全國各地只要有煙標交流會,他都會參加。
記者在位于鐵西區保工街黃學志老人的家中看到,一個房間成了煙標收藏室,每款煙標都按種類入冊,再裝箱。每天下午5時下班后,黃學志都要先去看看他的煙標老朋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