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4年英美煙公司出品的煙畫《賣涼面》
面條原為元宵節(jié)過后落燈這天的晚餐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諺。宋代《儀徽歲時記》中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圈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古人落燈時吃面條,有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涼面是面條中的一種,夏天很受百姓的喜愛。英美煙公司1904年出品的煙畫《賣涼面》,描繪了清末人們吃涼面的情景。
古人吃米要早于食面,因此在先秦諸子的文獻(xiàn)上,幾乎沒有面食的記錄,只有《墨子》一書中提到過一個“餅”字。
到了漢代,人們吃面食的記錄就多了起來。劉邦稱帝后,其父劉太公過不慣宮廷生活,吵著要回老家。劉邦就下令修建了新豐邑,把鄉(xiāng)間茅舍、街巷及酒館、餅屋也都搬了進(jìn)去。根據(jù)史書上關(guān)于新豐邑餅屋的記載可以推知,在漢代民間已經(jīng)普遍地食用面食了。
面條在古代又叫“湯餅”。晉代束皙在《餅賦》中云:“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zhàn),湯餅為最。”
起初做湯餅時,人們是把和好的面坨用左手托住,右手撕下一小坨面,放在鍋邊摁扁后,再將其放入鍋內(nèi)煮,所以那時候湯餅又叫“托”。后來搟面杖出現(xiàn)了,人們開始在面板上搟餅。從晉朝起,人們就開始吃面條了。
?? 清末,涼面擔(dān)很有特點,前擔(dān)上面是一個四四方方、干干凈凈的木盤子,上面攤著一些涼面。賣涼面的小販在沒有食客的時候.就用蒲扇不住地給涼面扇風(fēng)。待有人買時,小販便用筷子將面條挑到碗中,澆上醬油、麻醬、蒜汁,撒上蔥花、韭菜末一拌,涼面立刻變得香味撲鼻。賣涼面雖本小利微,但簡單方便,倒也是個生財便民的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