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噴嚔”是人的生理現(xiàn)象,往往和人的身體狀況有關(guān)。傷風(fēng)感冒的人常常“噴嚔”,打出來的還有病毒,人們避之猶恐不及。可就在二三百年前,人們就為了打個“噴嚔”,絞盡腦汁,欲仙欲死。
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自鳴鐘、萬國圖等貢禮,進行傳教活動,后進貢給皇帝。這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西洋玩意兒中,還有一種被稱之為“士拿乎”的神奇粉末。萬歷皇帝捻著這種黑紫色的粉末,一不留神接連打了七八個“噴嚔”;把當值的太監(jiān)們嚇得渾身直哆嗦,還以為這個西洋來的金毛和尚抓了點胡椒粉來糊弄皇上,這可是大不敬的欺君之罪啊!
誰知,萬歷皇帝打完“噴嚔”之后,連連稱好,說渾身舒坦,頭不暈了,眼不花了,腰不酸了。從此,這種西洋玩意兒算是在中國找到了大買家,陸陸續(xù)續(xù)地擱在了中國皇帝和達官貴人鼻子邊,制造著強身健體的“噴嚔”。過了不到七十年,大明王朝沒打幾聲“噴嚔”就亡了國,而這種神奇的粉末卻并未因此而失寵。
清兵入關(guān)以后,對打“噴嚔”的健康療法仍然熱衷,熱度不減。《熙朝定案》中記載,“康熙二十三年,圣駕南巡,汪儒望畢,進獻方物,上命留西蠟,賜青佇白金”。所謂“西蠟”,就是鼻煙壺,康熙皇帝雖然向來不喜歡煙草,但是在貢品中獨獨留下鼻煙壺,可見這壺的魅力并不亞于里面裝著的鼻煙。雍正皇帝根據(jù)鼻煙是用鼻子來聞的特點,把“士拿乎”命名為“鼻煙”,至此,鼻煙開始有了中國名字。裝鼻煙的小壺也開始講究中國氣派,拉動了包括材料供應(yīng)商、宮廷藝術(shù)家、技術(shù)工人等在內(nèi)的國內(nèi)消費需求。
那時的宮廷皇族,已經(jīng)非常流行使用鼻煙,在汪灝《隨鑾紀恩》中記載,“七月十五日,皇太子賜鼻煙一玻璃瓶”,皇家竟然已經(jīng)將鼻煙作為了賞賜之物。《大清會典》中指出,清代官吏,嗜好鼻煙,不可須臾離也……可想而知,那時的宮廷內(nèi)府、豪宅高堂之上,一大群拖著發(fā)辮的男人,或老或少、或胖或瘦,“噴嚔”聲響成一片,好不快活。
然而隨著現(xiàn)代煙草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盒裝卷煙的出現(xiàn),鼻煙只得退出歷史舞臺。主動找“噴嚔”打的人們也都已入了土,可他們留下的鼻煙壺,還是讓人忍不住打幾個“噴嚔”的。
1992年,馬未都在琉璃廠小攤上,把玩著一件鼻煙壺,并花5000元買下。之后不久,馬先生把這件小壺帶到香港的拍賣場上,很快即以6萬港元成交。2007年,佳士得紐約拍賣會上,一件清康熙御制銅胎琺瑯花卉圖鼻煙壺由一位買家以65.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93萬元)拍得。這個熱乎勁兒,和吸鼻煙打“噴嚔”的那股舒泰勁兒,也是半斤八兩吧。
鼻煙和鼻煙壺,作為大清王朝的奢侈品消費,拉動了多少內(nèi)需,難于統(tǒng)計。而二三百年之后拍賣場上的熱乎勁兒,卻僅僅只能看作是向“噴嚔”的華麗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