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雨水”這一節氣的解釋。古人曰:“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民諺也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的是雨水節氣之后,冬小麥自南向北開始返青,這一時段是農家人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
“春雨貴如油”,這一俗語既傳達了春雨的稀缺,也透露出人們對春雨的渴望。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很多與“雨水”有關的諺語。例如像“一滴春水一滴油,一厘春水一厘金”、“雨水雨,水就勻;雨水晴,水不勻”、“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無雨春水少”等等,從中不難看出“雨水”這一節氣對農事的重要指導作用,同時也折射出人們對這一節氣的重視程度。
一年之計在于春,“雨水”節氣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看重。對這一節氣的描寫,最經典的當屬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關心人民生產生活的詩人用平平仄仄的千古絕唱,表達著自己看到春雨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隨春風在夜里悄然落下,滋潤大地萬物時的那份欣喜。“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把一場立春后的雨水描寫得亦真亦幻、如詩如畫。雨水曼妙輕盈,纏綿霏霏,如佳人纖纖素手的撫慰,謙和溫柔,多情而不矯情。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為我們描繪出了客鄉游子對春雨的別樣感受。
雨水節氣后,地濕之氣漸升,早晨也時常有露和霜的出現。此時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所處這一時節,人們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古人十分注重脾胃方面的調養。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在“雨水”時節,飲食方面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
“立春”已過,“雨水”降臨,而那些浸潤著千年雨水的詩句,似乎從未遠離,它映照著遠古的心情,滋養著我們的心田,催生著心中那顆期待勃發的種子。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