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登過多處長城,八達嶺、山海關、箭扣長城、水關長城等等,最為感動的還是箭扣長城,雄偉險峻又破敗殘缺,為此去了三次,如他在長城攝影的畫冊一樣,每次去后都心境不同。
今日看來,長城可能更是一種象征,實力雄厚,天朝偉岸。不過當下之長城不僅是中國文化代表,也是老祖宗留給后人創造財富的源泉,各大長城景觀,如織的人群,高漲的門票,不知還有幾人記憶千百年來這如鐵的雄關漫道,我們也只能感謝秦以來的天朝建設。
浮想聯翩,十余年前在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里,拜讀了先生的“一個王朝的背影”,先生對埋在我們心中的“長城情結”有著另一番認識,在這里先生贊同康熙帝對長城的認知,1691年古北口總兵蔡元提出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筑”。康熙在上諭中說,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悅,邊境自固。因此自清代就基本沒有修建長城。
從大清入關已300余年,今人早已淡漠歷史的印記。那被鐵蹄踐踏的長城,如今已是中外游客放松休閑的美景之一,由他來守護的帝國和皇權也融入歷史的長河。漢化滿清和滿漢民族的大融合是大清留給我們的認憶,金戈鐵馬、豐盈財富、堅固城墻,這條有形的廠長城很多已是斷壁殘垣。強盛的文化,社會的進步,良知的民眾,這個內心的長城還在生生不息就如那個已有三千多年的禮義和忠恕之道,無為的道家境界,兼愛的墨家思想,以法治社會的治國理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智慧,林林總總,浩瀚的中國文化還在捍衛著這個有著長城的國度。
歷史是漸進的,還是發展的。三十年前激情燃燒的歲月,奮發向上,創造財富。大到社會、企業,小到個人,今日有了更多的物產,更先進的機器,更好更多的房產,自豪感大增,但為社會做些什么,為百年企業留下什么,人生是什么卻是答案萬千,也許就是厚實的資產,更好的位置,更高的椅子,只是不知我們的長城是否也已殘破,不知能否輕輕的問一下,我們的長城還在嗎?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