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老北京家里貼的對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記得小時候還是愿意看些書,工作后讀的書就少了許多,到京以后更是對快餐文化興趣大增,也許北京的底蘊比較厚實,漸漸喜歡看一些大部頭的,寂靜時想一想,享受其中點滴。
有一段時間喜歡讀小說,特別是長篇的,記得利用兩個春節假期,關掉手機讀了兩部大的作品,一部是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熊召政的《張居正》,一部是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王火的《戰爭和人》。
兩部小說波瀾壯闊,都大約150余萬字,看后引人深思很是享受,于是經常向別人推薦。因推薦自要介紹讀書感,常常以宮廷內斗紛爭,皇帝寡義來講述《張居正》的生前死后,發達顯貴,跌宕起伏的慘烈悲劇命運。熊先生評價張居正“工于謀國,拙于防身”好似更有道理,講的多了,有時慢慢想想,也許不能把問題都放在皇帝和所謂小人身上,張居正悲劇人生自然與其對人對事尖酸刻薄有關,個人也要負些責任。最近聽說熊先生也為這部書改編連續劇,我是沒看,各種穿越實在是讓人摸不清頭腦,也或是中國人思想更加深邃,在國內多數還是文字比影視更精彩些。
這幾年記憶力大為減退,邊讀書邊忘記。懷疑有些老年癡呆的風險,不過最近看了一則消息說,“我們都會忘記讀過的書,忘記曾經走過的路,時間長了所有的細枝末節都忘記了,剩下來的也許就是你的修養。”聽此一說,心情大悅。
讀王火的《戰爭和人》有160余萬字,是廢寢忘食讀完的,這部書其中描寫了一個貴族子弟童家霆在抗日戰爭從天真少年歷經磨難成長為一個愛國青年的精彩人生,雖然是一部具有戰爭題材的小說,但寫的家庭與人生百態,青年人與革命同步,投身光明的故事,內容精彩,感人至深。這部書給我以啟迪,深感人生還是要與時代同步的,歷史長河波濤滾滾,大浪淘沙,任誰也不能阻止歷史的腳步。這時不盡又想起張居正的人生悲劇,或許就是歷史的必然,明雖然有萬歷中興,不過也是從萬歷開始衰弱的,以一人之力,豈能改變明朝衰亡的命運。
以史為鑒,“小我”服從“大我”,個人服從國家,是幾千年來國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幾十年來當代我們接受的訓練,國家之大義深入骨髓。不過閑暇時想想“小我”是什么,說法種種,大多不能放到臺面上,有一天讀“五福”,說是引自《書經》,憂有所解。“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這是放在香港藝術館一個藝術品店里的,每去一定在此佇立良久。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