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平時可聽聽京劇,于是利用周末聽了一天的《鎖麟囊》,唱腔感覺還不錯。但說實話,因不懂音律大部分還是沒聽懂,于是有了個計劃準備用一年時間多聽聽京戲,爭取明年這個時間能把京劇的四大名家分出個一二。
京劇大約有200多年的歷史,最繁榮時距今也不過100多年的事。清廷皇家喜歡京劇,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王朝推動京劇的發展,但實際上京劇在當時更是市民文化,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整個社會拋棄“雅文化”轉向“俗文化”,市民文化有了更好的發展土壤。京劇上演的曲目也有上千個,多是歷史題材,看似簡單的劇情,實則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名家在上海、北京的演出,也是趨之若鶩,是否達到萬人空巷不得而知,但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主題想必是存在的。
近年來京劇的勢頭好似不理想,在2000年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需要保護的地步,想想京戲繁華也就是百年的歷史,世事總無常態,正是強則眾人趨之,弱則眾人棄之。國粹被大多數年輕人所棄,她與現代社會追求的多元的造型,靚美的人物,快節奏的情節等相矛盾,內容不能服務于形式,這些迫使她由市民“俗文化”向小眾“雅文化”變遷。
說到“雅文化”實際是當代人的自我認識,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士大夫所主導士的文化,這種精英文化被中國知識分子所追崇,士大夫主張“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聽《空城計》的經典唱詞,就有“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不過這句只是諸葛先生的回憶而已。還有“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現如今士文化漸盛,以稀為貴,以少為貴,只要是高古的,少的,別人不知道就是雅的。雅,也成了眾人精神的寄托,琴棋書畫文玩等等,已成了時髦的追求。為附庸這些風雅,也想把許多知識列入我的學習計劃,只是不知時間是否許可。
近幾年收藏文玩漸盛,詩書畫印每一方面都是當下的熱門,前些日請教一老師,聽其講解籇印,略有收獲,老師講文化是傳承的。為學點文化,也給自己列一個清單,有要讀的書,有要聽的戲曲,有要研究的書畫,還有要探索的文玩。看來自己的業余時間還是不夠用的,如若獲得只有時髦的風雅許是“不務正業”,“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好似常鼓勵自己和別人的話,言猶在耳,不可過分。
文玩現在是越來越火,古玩市場開的越來越多就是例證,大家談古玩,實際應稱文玩。收藏文玩要做什么,如果只是“玩玩”,所謂心情愉悅也就罷了,不過多數人都認為一是投資,二是收藏,三是鑒賞。因財力有限,我們所收購的大路貨居多,實際上大路貨是沒有投資價值的,就算過幾百年因數量眾多,也不會存在什么更高的價值。說收藏,從宋、民國到今日的中國,歷史上經歷三次大的收藏熱,不過三代收藏,一夕散盡的例子也眾多。民國至今僅僅百年,不知幾家還有當年的寶貝。倒是鑒賞還是值得推崇,今古文化和藝術的修養還應是文玩的需要,在恬靜中細究其文化內涵,在淡泊中追求其精神實質,終其一生不停求索,參悟哲理,清心明志,也許會令人思想升華。前段時間學習歷史,聯想到一篇文章,文中介紹收藏陳獨秀的書稿,其中詳細分析了陳獨秀晚年書稿《小學識字教本》的形成過程及陳先生晚年的精神追求,《小學識字教本》是語言學的專著,原定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出版,并預支稿酬一萬元。當時教育部陳立夫認為“小學”二字不妥,建議改書名為《中國文字說明》,陳獨秀以“小學”乃文字學古稱,拒改書名。此書不得出版,他堅持退回稿酬。陳先生晚年貧病饑寒,不吃嗟來之食,不受利益所誘,避居江津小鎮。做對國人學習文化有用之事,一代大師、風骨高尚。本來品味學識就有無限遐想,但更多的是陳先生在世間憂患和不平中的品格令人敬仰。
現如今躁動的社會日久,更多的人希望安靜下來,這讓更多的心靈雞湯,人生感悟,優雅的文化應運而生,可惜文化追求也越來越高大上,沒有錢,就不能有好的東西,有了好東西,還要與人比試一番,書畫自然要追求“名家”與“名頭”,物件當然要“限量版”,還有所謂的各種新奇花紋等等,說是平靜,心是澎湃。這是壞了我們最初的理想,所謂徒有其表,莫責其實。
一日在三聯書店看到一小女孩坐在地上很安靜的在給《京劇老照片》翻拍,很希望這幅畫面能定格,也愿我們的精神世界在某一刻能脫離奢華的物質世界,詩情畫意是心的交流,歷史的探索,追求有度且慢行。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