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一件事若過于注重實用,就反為不切實用”。那么,何為“實用”,何為“不切實用”?它的價值的衡量尺度又是什么?
一、“實用”選擇一種性價比最高的來獲得最大利益化
父母年齡大了,在農村老家,為了方便和他們聯系,我給他們買了一部蘋果5S手機,這對我父母來說就是不切實用。因為他們不需要手機具備那么多的功能,他們只需要一部能接、能打、聲音大、撥號鍵字體大的手機就行了。可對于現在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比如:手機控、潮流達人、商業精英等群體人員來說,蘋果5S就是實用的,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因為他們隨時隨地要掌握時事動態、人員活動、信息交流、職場變動等情況信息。因此,過于注重實用就反而不切實用,這是因為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出現的差異。
二、“實用”與“不實用”因時代差異而變動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攝影行業,使用老式的黑白照相機,但黑白照片依舊流行“實用”,可拿到如今社會來說就是一種退步。數碼照相機已經成為主流,方便、實用,老式攝影設備顯然已經“不實用”了,因時代的差異,老式相機自然而然被新時代的數碼相機所淘汰了,數碼成為新時代的主流,成為“實用”產品,在新時代體現它的價值。
三、“實用”與“不實用”因空間、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為何?同樣是橘樹,為何在不同的地方結出不同的果實呢?是因為淮南、淮北地理位置、地域環境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土壤和氣候環境,自然結果就會不同,可見橘樹生長在淮南才能夠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
莫言曾經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沒有什么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就是它沒有用處。”科學應用領域體現在人類的物質生活方面,而文學應用服務于人類的精神文化方面。科學因為它貼近生活,所以被不斷改進、創新,服務于人類,而文學能夠關系到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走進他的精神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民族與民族的文化交融與和諧。它不受時代限制、不受國界限制,因此,有了延續至今的名家名著、古詩古畫等等,它不受空間地域的限制;有了南北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精神相互汲取、相互交融、相互更新。可見,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就是它沒有用處,體現在它遠離物質生活。它的最大價值就是將民族的文化精神、歷史傳統延續下去,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價值是沒有固定的衡量尺度,具有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動態性。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