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交惡、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及印度政府在邊境的挑釁等一系列嚴峻事實,中國領導人不得不把國家安全放在一個空前重要的地位加以謀劃,因此國防建設和戰備工作得到高度重視。1964年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這就是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
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從戰略需要出發,根據戰略位置的不同,將我國版圖劃分為一、二、三線區域,并指出三線(指我國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內陸地區)是全國的戰略大后方,是支援前線的戰略基地。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散、隱蔽” (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從1964年到1978年,“三線”建設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堪稱新中國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其客觀上初步改變了國家工業東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狀況,促進了內地省區的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給西部以后的建設創造了基礎條件。
攀枝花鋼鐵基地是“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城市也因三線建設而崛起。毛澤東主席曾說:“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不放心。沒錢,把我的工資拿出來”。1965年3月4日,毛主席在冶金部部長呂東、攀枝花特區總指揮徐馳呈送的《加強攀枝花工業區建設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將這一天定為“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紀念日。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這便是攀枝花,這座以花命名城市的由來。
(圖1:火紅的攀枝花 該圖來源于網絡)
從60年代中期開始,成千上萬的建設大軍云集金沙江畔安營扎寨,不分晝夜地開工建設。當時攀枝花沒通鐵路,一切生活、建設物資都要經成都或昆明運到現場,運量大,路程遠,道路崎嶇,山高溝深,這一艱巨的任務得到北京、遼寧、山東、河南、安徽五個省市共1500輛卡車的支援。由鞍鋼、武鋼、重鋼等地調來參加攀鋼建設的職工,到1965年達到8萬人。
(圖2:攀枝花市境內三線建設時修建的一座鋼架橋 該圖來源于網絡)
20世紀70年代,四川卷煙廠為了聲援三線建設,出品了“攀枝花”牌煙標(現已停產多年)。其設計采用獨特的多層視角,主圖首層為盛開的火紅攀枝花,背景為一列火車正在高架橋上奔馳于崇山峻嶺中,橋與山之間有著極為懸殊的高度差。攀枝花又稱英雄樹,火紅的顏色映襯在崇山峻嶺、高架橋、火車之上,可見設計者對攀枝花建設的艱辛有深刻認識。通過這枚煙標來看,當年先輩們的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由此可見一斑。
(圖3:攀枝花牌卷煙煙標 該圖為作者自制)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卷煙廠也是在三線建設的背景下,在上世紀60年代組建于老資陽縣(今為資陽市),后1998年被成都卷煙廠整體兼并。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