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位給職工發放了米面油和月餅,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個時候,我有點懷念我的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感恩父母。父母的恩情說不完啊。
我出生在陜西省澄城縣醍醐公社趙家寺村南村,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家里條件較差,記得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白饃和肉。過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的時候,母親要給我們搟點白面條,改善一下生活,讓我們感到很幸福。如今,我幾乎每天都能吃上白面條,我感嘆滄桑巨變,我感恩祖國,感恩父母。有時,我想,要是父母活著,該有多好啊。可惜,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感覺讓人心中蒼涼、恓惶。特別是在中秋、春節等日子,我格外懷念我的父母。
中秋節的風俗是怎樣形成的?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并將農歷每季中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仲秋”或“中秋”。
由于戰爭烽火或自然災害,造成了國破民窮,妻離子散,人們渴望團聚康樂,自由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鄉,懷念親人。這種情景可見于歷代詩人和文人的筆下,諸如:唐代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宋代王安石的“明月何時照我還”;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等詩詞歌賦,充分說明了月亮一直被人們作為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征。
古時候,由于人們對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缺乏了解,更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薩,祭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同時,也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常將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天上月亮中的月神,以求其降臨幸福,并以幻想編造和流傳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白兔搗藥”、“廣寒宮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宮”等種種神話故事傳說。所以,在民間逐漸地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月餅的風俗習慣了。
歲月如刀,人生易老天難老,誰都要注意身體。我今年五十二歲了,有時常想起父母,拿出他們的照片看看,感到心里很溫暖、踏實。今年也是我大學畢業三十周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從身體到心理等各方面,我都有了變化,我有時感到父母供養我讀書很不容易,我感到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親是單純、善良、偉大的。我要好好活著,以告慰我的父母在天之靈。
忽然想起一件事。昨晚和同事在南鄭區大河坎鎮漢桂路散步,那銀桂、丹桂正在飄香,讓人心情舒暢。這位同事不久前到過新疆,他說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伊犁的美,美在獨特壯麗的風光,美在那拉提草原,美在那濃郁的民族風情。我聽了以后感到心中很向往。我到過祖國的一些地方,祖國處處好風光,我愛你,中國!多年來,我默默奉獻,祖國不會忘記。我要繼續努力,不要“十不足”,要知足常樂,珍惜時間,熱愛生命,做最好的自己,讓人生更精彩、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