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
深淺寬窄有,
大小方圓具。
東西南北融,
春夏秋冬氣。
本文共計3448字,閱讀時間大約需要7分鐘。
如果說三千年成都是一本大書,那么寬、窄巷子就是它的裝訂線。
無論從建筑還是文化角度,成都正處于南北影響的交匯區。寬巷子、窄巷子曾經是清代“滿城”轄地,旗人千里迢迢離開干燥的北國來到潮濕多雨的蜀都,難免滋生懷鄉之思,修筑家宅時,他們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為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建筑兼有北京四合院氣韻和成都城市民居的風味,形成獨特的穿斗式房房相連四合院住宅,成為兩種地域建筑文化融合的生動表現。有鑒于此,寬巷子、窄巷子雖是兩條平行的巷道,卻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稱成都三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1781年清政府調滿洲蒙古兵二十四旗駐防成都,開始擴建少城,供滿洲將士及家眷居住。這時的少城稱為滿城。城內以長順街為主街,多條小街分列于主街東西兩側。辛亥革命后改滿城為少城。少城在作家李劼人《死水微瀾》中的描述,猶如是一個精神的原鄉:“一個極度幽靜的綠蔭地區”,“是一個極消閑而無一點塵俗氣息,又到處是畫境,到處富有詩情的地方。”
寬窄巷子以前叫仁里胡同頭條、仁里胡同二條。在一般人眼里,這兩條巷子是差不多寬的,何以要加以寬窄區別呢?寬巷子舊時多為達官貴人居住,窄巷子聚居的是平民,顯貴住的地方當然是用“寬”,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窄”了,于是成都民間有“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的說法。
少城的街道很像一只攤開的大蜈蚣,“將軍衙門”就是蜈蚣頭,長順街是蜈蚣身體,兩邊街道就像是百足。長順街東面為左翼,共19條街巷;西面為右翼,共23條街巷。當時,滿城的住宅面積不以畝分計,而是以“甲”計。一甲地,即是一名披甲軍人應分得的一片土地。地之大小并不平衡,而是以所隸之旗為等差,其中馬甲又略大于步甲,面積大的每甲有七八十平方市丈。但駐防旗人的家庭人口日益繁多,兩萬多滿人擁擠在這狹窄的區域內,生存法則迫使他們設法自救。辛亥革命后,滿城不再是禁區,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機在滿城附近開起了典當鋪,大量收購旗人家產……
寬窄巷子體現出來的建筑格局與生活方式,恰好體現出了偉大的中道精神。
一個人眼界的寬窄決定了世界的大小。一座城市胸襟的大小,決定了它的格局。事物體現出來的寬窄、高低、大小、明暗、側正等等,不過是事物的單方面呈現。孔子的智慧來源于他對以往歷史的總結,他不但看到了“允執其中”,還了悟到中道的高度。通過對此的繼承與提升,孔子提出的中道精神,由此達到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
中庸不是毫無觀點,不是和稀泥,更不是騎墻派。漢代學者早已經洞悉了中庸才是構成世界和諧的大秘密。大學者鄭玄指出:“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庸”也就是“用”的意思。《中庸》通篇所講都是如何把握中道,如何在實際中使用“中”。由此而觀,民國初年寬窄巷子的居民開始改造住房,同樣深刻體現出了中道精神對建筑造型的潛移默化。
在成都平原,城鎮民居分前店后宅、店宅兩地、多店一宅諸多形式,并且以前店后宅為正宗。民居幾乎每個院落都有井,供生活之需。由于是房房相連式,當要擴展時,便向縱深方向發展,呈“日”字狀。兩旁耳房不砌墻,作為交通聯系通道,同時下面做成下水道。有的耳房側加建為廁所,可供上下院落使用。富裕人家院子下沉,檐口落水處磚砌明溝排雨水。一般民居則利用地勢自由排水,只在院角處做集水口統一由陰溝排出。這些院落皆不過分追求美輪美奐,寬敞、通風成為了其建筑美學的宗旨。
有關學者也指出,寬巷子、窄巷子的四合院平面形制規整,中軸線明顯對稱,房房相連,檐口相對較寬,結構為穿斗式,天井面積較大,為采光演變為院落。據測量,天井與房屋面積比例約為1:3,比北方四合院略小,但比云南的大……這些布局充分體現了成都平原民居的固有特點。
寬窄巷子里的四合院,一改北方四合院建筑立面肅穆規整的特點,墻面樸素,臺基低矮,一般為一步。屋身也較矮小,屋頂坡度平緩,坡度多為四至五分水。鋪小青瓦,每開間有二至三片“亮瓦”,房屋上部梁柱間有只用竹篾片編織分隔的,便于通風。屋脊平直變化少,也沒有屋檐裝飾。柱間圍護墻采用了川西平原特有竹編夾泥墻。廂房多設為單層。這可以看出,寬窄巷子住宅既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方正嚴謹,又因勢利導予以變通,因而別具風味。
從外部通道來看,成都寬、窄巷子保持了北方胡同的空間形態。但寬、窄巷子的長度僅為200余米,寬度約3-4米,少了些北方胡同的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悠長韻味。何況民居將胡同作為了公共場所,煮飯、洗衣、納涼、小孩游玩等等都在胡同、院壩進行,街區是民居的感情交匯場,小小的街道則完全成為了公共空間,比較起高大厚重的北方胡同,更具親和力。
即使經過多年變故,寬、窄巷子里剩下的大樹依然吸引著路人。我不由得想起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在1945年3月寫下的《談成都的樹木》一文。他感嘆“少城一帶的樹木真繁茂,幾乎是房子藏在樹叢里,不是樹木栽在各家的院子里。山茶、玉蘭、碧桃、海棠,各種的花顯出各種的光彩,成片成片深綠和淺綠的樹葉組成錦繡。”如今在水泥森林中生活太久的人們,對老成都的生活韻味有了更深切的向往。人們常常會在寬窄巷子的茶鋪、書吧里喝茶,遙想三千年成都的飛云與霧靄,以及那暖洋洋的慢時光……
2003年,寬窄巷子投入數億元改造,其舊有的單一居住功能明顯得到了置換和豐富,向“文化+商業+旅游”為核心的功能轉變,其間設置的一些本土文化展示區域,那些早已失傳或將要失傳的古老藝術和文化,成為了寬窄巷子留住往昔時光的明證。
漢朝成都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揚雄,仿《論語》而成《法言》一書,其理論基礎便是中和、中道思想。他在《法言》中表達了中和、中道乃是自然萬物發展之道,也是人類社會致治之道,這就是他提出的“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的思想觀點。
建筑蘊涵歷史與文化,建筑就是文化的雕塑。寬、窄巷子的變遷不僅是蜀文化的結晶,更是三千年成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縮影。所以,寬巷子并不“寬”,窄巷子也并不“窄”,它們在中和、中道的哲學深處,在大地上予以了賦形與賦性。
2017年秋季的一個深夜,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在品完一盞碧潭飄雪之后,說旗人吃花茶,成都人也喜歡花茶;而在寬窄巷子里品花茶,美不勝收。他手持煙斗在燈火闌珊的寬巷子一邊緩緩散步,一邊接受記者的采訪。在他看來,寬、窄巷子燦爛的燈火已然照亮了周遭的黑夜,在這一剎那的通透中,已經不可能去考察墨汁與色彩的差異了,他甚至來不及去字斟句酌地營造語境。他必須說出的是,從高唐神女的云鬢到薛濤流淌著歲月黃金光芒的披發之間的共性與異性;從司馬相如的精騖八極的大賦,再到杜甫對成都的精微寫實,這些都仿佛被天府大地間的中道所統攝著、宰制著。就如同芙蓉花、梅花突如其來地出現在一個拐角,它們之間的色澤差異,在極度紛亂的無序中逐漸回歸到階段性的有序;在極度自由中尋找有律的自在:在中道里回眸自性。恰如《入中論》所云:“凈戒沃田中,能生諸功德。享用眾果實,相繼無斷時。”
學者何懷宏在其箴言錄《隨感》中說:“我贊美達于兩極的中道,并使這兩極如大鵬之雙翼。”蒼茫世界的中道,就如同牛頭上的一對犄角。有人曾經為寬窄巷子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深淺寬窄有”,下聯“大小方圓具”。寬窄哲學恰恰是中道精神的燦然落地,這是步入成都深處的秘道,由此我們領略一座因水而生的大城,一座詩意疊興的古城,一座秀美溫潤的麗城,一座現代時尚的宜居之城。
思 辨 清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