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山西監獄服刑人員。
因何入獄?不清楚。
他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但從他的行為來看,他是個老實人,愛較真。
愛較真的王敏,服刑期間不幸與一位黑老大發生了交集。
媒體稱,黑道大哥被判了無期,但儼然山西之王。他在獄中住豪華單間,開小灶,手下兄弟絡繹不絕,風情萬種的美女,不遠萬里來監獄給大哥送溫暖。監獄看守隊長,每天準時到大哥門前報到,聽候大哥吩咐而行事。
就是這么拽。
不服你可以去死!
有一天,一個正服刑的馬仔到大哥單間,與大哥獄中煮酒,暢論天下英雄。酒后微醺,馬仔回獄室,遇到獄友王敏,遂上前打罵之。
媒體稱——沖突中,大哥的小馬仔,受傷住院。
——考慮到這所監獄,已是黑道大哥的私屬領地,對于監獄方面的說辭,一個字兒也難以采信。
而且獄方說辭,與后面事情的發展,形成邏輯對沖。
手下馬仔未得尊敬,住單間的大哥怒了,帶了兄弟圍住王敏,咣咣咣暴打。
監獄管教在一邊看著。
溫柔的看著。
被暴毆的王敏感覺好委屈,遂向獄方投訴。
獄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狠狠的懲治了王敏。
說過了,這所監獄已是黑道大哥的私屬領地。你向小馬仔投訴大哥,這不是找削嗎?
王敏是否進行了二次投訴,三次投訴,而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遭受到了更大的惡懲,這些細節無人得聞。
我們只知道,王敏仍然不服。
他決定走招險棋,討個說法。
王敏決定,放火焚燒自己。
獄中管制重重,犯人根本沒有可能燒死自己。
——但王敏成功了。
世人皆惜命,無利不起早。王敏要燒自己,更多不過是個姿態,希望能以此擴大事態,讓監獄阻止他的行動,還他一個公道。
但并沒有。
眾目睽睽,王敏的生命焚化于烈焰中,黑道大哥熱烈的與監獄管理人員擁抱,減刑出獄。并繼續在山西叱咤風云,縱橫天下。
王敏被遺忘,就如同他不曾存在過。
他對公平的訴求,也湮沒于黑暗之中。
上述王敏事件,刊載于公號《環球人物》。
文章標題《這個黑老大終于覆滅!曾逼獄友自焚,被判無期變10年出獄,奢華單間令人震驚》。
文章并非是替屈死的王敏討還公道。
而是事隔多年,黑道大哥翻車,王敏之事才捎帶提起。
主角仍是黑道大哥,王敏只是一個印證大哥權力強大的祭品。
王敏的痛苦、掙扎與選擇,被這個世界忽視。
他生前沒有公道,他舉火之時沒有看到公道。他歿于烈焰中,沒有公道。他死后至今,仍然沒有公道。
永遠沒有!
到底什么是公道?
京劇《蘇三起解》中,有個監獄管理人員,名字就叫崇公道。這貨出場時,有句臺詞:
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這句臺詞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個,公道只是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
你家有倆孩子,平時玩在一起,沒有公道的概念。忽然間你要給孩子分梨,一個大梨一個小梨,無論把小梨分給哪個孩子,他都會覺得不公道。所以說公道不過是利益的訴求,正如山西監獄中的王敏,他遭遇到黑道大哥權力擴張,將他的生存空間擠壓于無,所以我們說這對王敏不公道。
第二個,解決公道訴求所需要的資源,遠大于訴求利益本身。
你正要上班,家里兩個孩子突然打架,都指控對方欺負了自己。你如果想要“公道”處理,那就得坐堂審案,先聽大寶說,再聽二寶說,大寶說完二寶會說他撒謊,二寶說完大寶說他騙人。所以你還要擔任偵探,弄清楚到底是誰在說謊。這么點屁事要花你仨月功夫,最后還可能弄出冤案。
可你根本沒有仨月的時間,你只有上班要出門前的30秒。
就算你發了狠,干脆辭工,專門來處理大寶二寶沖突——但就在你處理的過程中,大寶二寶每天仍然每天撕打,這一起還沒有處理完,你手里就積壓了幾百起新的沖突,而且每起沖突,都比你正在處理的事件大。
你說你啷個辦?
第三個,世間沒有公道。
著急出門上班的你,面對兩個孩子的相互指控,只會撈起兩個人,每人屁股上各打幾巴掌:不省心的東西,凈給你媽添亂,我打死你個狗日滴……
但這件事,很可能是二寶被大寶欺負了。他投訴的結果,非但沒有討回公道,反而遭受更大的傷害。
如果二寶夠聰明,就會明白世間根本沒有公道。
如果二寶一根筋,這輩子他可能耿耿于懷,日夜流淚嘆怨原生家庭,哭訴他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山西監獄中冤死無名的王敏,遭遇的就是這些冷酷法則。
他想討取公道。
但人世間,就沒為弱勢者準備這個。
那么王敏到底應該怎么辦?
難道他遭遇了那么黑暗的現實,就只能忍氣吞聲嗎?
生而為人,要牢記以下幾條法則:
第一個,小孩子才要公道,成年社會只論利益。
有些年輕人進入職場,受到主管欺凌,如果向老板投訴,往往很難獲得支持。為什么呢?
——因為你的委屈或公道,是要消耗資源的。
——老板開公司,是賺錢來的,不是花錢給你主持公道來了。
不是說成年社會就沒有公道而言,而是社會為你討取公道支付的資源,遠大利你的公道利益本身。如果你沒有相應的利益價值,就無法獲得龐大的資源支持。
第二個,有本事的,憑本事。
名著《基督山伯爵》主人公,被人下獄19年,拼死逃出。
他不是一逃出來,就立即要求翻查舊案。
電視劇《瑯琊榜》中的主人公,被人冤到七葷八素,他也不是每天投訴要求申冤,而是先行獲得權力,再說自己的事兒。
魯迅先生說: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對你天大的事兒,對別人卻只是噪音。你如果沒有話語權,縱然冤死,別人也不會吭氣。山西的王敏就是個典型例子,他為討取公道死得那么慘,時至今日,有誰曾替他說過一句話?
個人的公道,只能靠本事奪取。
第三個,沒本事的,學本事。
如果《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在獄中弄死自己,又或是《瑯琊榜》主角梅長蘇一頭撞死自己——只會讓他們的對手稱心如意。
所以《基督山伯爵》和《瑯琊榜》的主人公,都不曾擊鼓鳴冤。
他們只是忍辱泣血,不停的長本事,長本事。
當他們的本事大到不會被人忽視的時候,他們所要求的公道,才會遲遲來到。
這世界,只有爸爸媽媽給你公道。
別人,沒這個義務!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物質發達國家,人心是極平和的。但在社會財富還遠不足的國家,公眾認知更趨向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很少理會公正的訴求。富足之地,你可以呼吁全社會關心你的玻璃心。但在匱乏之所,你必須強化自己的利益價值,獲得相應的話語權。
人類的一切,都寄望于兩個詞:希望與努力。沒有希望,我們就沒有未來。沒有努力,我們就沒有公道。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達成于社會的改善,那些微小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