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錢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為什么賺錢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自古以來,鳥為食亡,人為財死。誰賺錢都不是容易的事。
人追錢很難。
你看看早期的阿里,星巴克,Airbnb,為了要點兒活命錢,創始人一不要臉二不要命。
而且,越是特別牛逼的公司,早期找錢越難。因為其新模式很難被投資人看懂。
Facebook算是受苦較少的。不過,2004 年,彼得?蒂爾取得該公司 10.2% 的股份,只花了50 萬美元。而且還是附加條件的債轉股。
那么,是不是有錢人追錢就要容易多了?
也不是。
還是彼得?蒂爾,Facebook剛上市,他就在每股 38 美元時賣了1680 萬股。上市后的 Facebook 股價一直在跌,他又在 20 美元左右的價格賣出近 2000 萬股。現在 Facebook 的股價是兩百多。
回到現實中,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手上有點兒錢,想追求5-8%的穩定回報,也并不容易。
難怪當年麥道夫,騙了各路精英600億美金,承諾的不過是8%-12%“穩定”回報。
你看,即使是這個絕大多數人根本瞧不上的數字,前納斯達克主席麥道夫也要靠騙才能“實現”。
所以,人追錢很難,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的人。
反過來,錢追人容易。
這里的錢追人,分為兩種:
投資人的錢追人;
消費者的錢追人。
如你所見,熱門公司投資人擠破頭,多貴都有人投。
網紅餐廳,哪怕要等位三個小時,照樣門庭若市。
先說投資人的錢追人。
當錢變成賺錢的工具時,其實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錢了,而是變成了籌碼。
那么,籌碼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我比較喜歡用物理里的“勢能”來打比方。
勢能,是儲存于一物理系統內的一種能量,是一個用來描述物體在保守力場中做功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從物理意義上來說,勢能表示了物體在特定位置上所儲存的能量,描述了做功能力的大小。在適當的情況下,勢能可以轉化為諸如動能、內能等其他能量。
常見的勢能包括引力(重力)勢能、彈力勢能、化學勢能。
最直觀的就是我們中學時候的重力勢能。
簡單的隱喻就是:
人追錢,是爬坡,當然難;
錢追人,順著坡滾下來,越滾越快,看起來很容易。
既然如此,錢要去哪里呢?
讓我們的隱喻再大膽一點兒,不再顧及物理定律本身。
順坡而下,錢追人,是為了發現價值洼地。
第一種:找到被低估的洼地。
這里指的是被錯誤定價的資產。
被低估的行業,被低估的品牌,被低估的公司,被低估的人。
以及被低估的技術趨勢。
第二種:砸出洼地。
有些公司當時還是小池塘,但已經不小心淘出了點兒小金砂。
這時候,有的人滿足于趕緊多淘點兒金砂,有的人則試圖去找尋金脈,順藤摸瓜找到大金礦。
當年京東找張磊要3500萬美金,張磊說不行,除非你要3億。
為什么?因為他洞察到,京東的機會是“亞馬遜+UPS”,所以他投的錢,作為勢能轉換為動能,是要挖掘“倉儲物流體系”這個金脈。
這個金脈,必須用大錢去砸出來。
所以,錢的勢能,不僅包括其本身的,還包括錢的主人在認知上的勢能。
第三種:拓寬拓深洼地。
2017年,高瓴以531億港幣收購百麗集團。“昔日鞋王”飽受電商沖擊,日漸沒落。這看起來不是一個好行業,更不是一個好時機。
張磊的秘密是:“數字化轉型”。
我稱之為“人肉+數字”。
百麗本身是很好的企業,有職業化的經營團隊,擁有強大、管理完善的零售網絡:包括2萬多家直營店,8萬多名一線零售員工。
這些“人肉”構建的體系,是一個巨大的價值洼地。
高瓴推動百麗干的“大工程”是:
實現全流程的數字化,將數據本身作為驅動公司發展的生產力。
一個生動的小例子是:
某門店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一款新上線的鞋子試穿率排名第一,但轉化率只有3%,實際調研后發現是因為鞋帶過長。將這款鞋調回工廠改進后重新推出,轉化率瞬間達到20%,這一單品就創造了千萬級的銷售額。
之所以說“人肉+數字”,是因為高瓴的“數字”,是百麗的“人肉”優勢基礎之上的錦上添花。
百麗本來就有很多洼地,高瓴將其資金和認知上的勢能,轉化為百麗數字化轉型的動能,將這些洼地連接了起來,進而繼續拓深。
這其實也是(投資人的)錢追人的下一個秘密--
第四種:將諸多細微洼地連接起來。
當然,這正是互聯網企業所做的事情。
例如拼多多,一頭的洼地網絡,是社交網絡世界里人們的無聊和游戲化的“貪便宜”,另一頭的諸多洼地,是企業過剩的產能。
這是網絡化的價值洼地。
互聯網為什么厲害?就是能把價值洼地連起來,哪怕是荒漠里的一些小小的價值洼地,也可以連成一片巨大的綠洲。
還有一種投資人的洼地:假洼地。
例如那些虛假的風口和高科技,其實是前面的投資人利用羊群效應,忽悠后面的投資人接盤。
這也是一種雪崩式“勢能”,勢不可擋,但容易把自己埋進去。
倒過來想,要想自己成為“錢追人容易”的目標,就要讓自己成為“價值洼地”。
大約有如下幾種:
1、有深度。挖掘了一個有極深洞見的洼地,需要資金的勢能拓寬;
2、有廣度。有一個覆蓋面很大的洼地,需要資金來砸深;
3、有網絡。有很多個“割裂”的價值洼地,或者是發現了割裂的價值洼地之間的網絡,需要資金來實現數據和算法驅動的數字化連接。
再說一下消費者的“錢追人容易”。
我只想講一點:轉移概率。
假如一個街上,有兩家奶茶店:A和B。
A奶茶店的顧客,在喝了奶茶之后,有70%的人會繼續選擇該店,有30%會選擇去B奶茶店;
B奶茶店的顧客,在喝了奶茶之后,有90%的人會繼續選擇該店,有10%會選擇去A奶茶店。
假如一開始的時候,A和B的顧客是一樣多的,例如都是500個,請問經過一段時間后,兩家的顧客分別是多少?
答案是:A店有250個顧客,B店有750個顧客。
我們變換一下條件。假如一開始的時候,這條街只有A一家奶茶店,1000個顧客全是A的。而B剛剛開張,1個顧客都沒有。請問經過一段時間后,兩家的顧客分別是多少?
答案還是:A店有250個顧客,B店有750個顧客。
如你所知,這是一個馬爾可夫鏈的統計均衡。
金錢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滿了隨機性。
賺錢這件事兒,看起來和文憑、智商等因素的關聯概率不那么大(當然會有)。
人們對于賺錢這件事兒,就像進入了賭場的賭徒,覺得“人人都有一次中大獎的機會”。
事實果然如此嗎?
既然要研究隨機漫步的“發財”,就要研究隨機漫步的數學原理:
馬爾可夫鏈。
馬爾可夫鏈,因俄國數學家安德烈?馬爾可夫得名,為狀態空間中經過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轉換的隨機過程。
該過程要求具備“無記憶”的性質:下一狀態的概率分布只能由當前狀態決定,在時間序列中它前面的事件均與之無關。
拿上面的奶茶店為例,你下一杯奶茶喝A或者B,取決于你現在所喝的奶茶的感受。
你可能會說,我喝了好久A了,喝出感情了,怎么能說和此前無關呢?
不管你對A的感情分有多高,也都被時光沉淀到你當下這杯奶茶的體驗當中了。所以,你的下一次選擇,依然只取決于你這一次喝奶茶的體驗。
這種特定類型的“無記憶性”稱作馬爾可夫性質。
在馬爾可夫鏈的每一步,系統根據概率分布,可以從一個狀態變到另一個狀態,也可以保持當前狀態。
狀態的改變叫做轉移,與不同的狀態改變相關的概率叫做轉移概率。
我畫一下奶茶店的轉移概率:
如上,箭頭指向自己的,是指客戶留存。指向別人,則是客戶流失。
馬爾可夫模型的一個特點是:當轉移概率固定時,不管初始數是多少,總會達到一個“命中注定”的、唯一的統計均衡。
所以,即使奶茶店B剛開張,一個顧客也沒有,要不了多久,也會搶走大部分奶茶店A的顧客。
不管A開始的時候多么有優勢,錢最后還是追著B去了。
一種對于命運的數字隱喻是“大數定律”。我在《人生算法》這本書里也說過,一個骰子扔出某個數字的概率,取決于自身的結構,與手法和努力無關。
但是,大數定律里的拋硬幣游戲,需要每一次拋硬幣都是完全獨立的。
而數學家帕維爾?涅克拉索夫則認為:現實世界中的事物是相互依存的(比如人的行為),所以現實中的事物并不恰好符合數學模式或分布。
馬爾可夫不這么認為。他建立了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結果的概率取決于以前發生的事件,但長期來看仍然遵循大數定律。
《天才與算法》里寫道:
拋硬幣的結果并不取決于以前拋硬幣的結果,所以這不是馬爾可夫理想的模型。
但是,如果增加一點依賴關系,使下一個事件取決于剛剛發生了什么,而不是整個系統如何影響了當前事件,又會怎么樣呢?
每個事件的概率僅取決于先前事件的一系列事件被稱為馬爾可夫鏈。
預測天氣就是一個例子:明天的天氣肯定取決于今天的天氣,但并不特別依賴于上周的天氣。
由此,我們結合奶茶店的例子,可以發現馬爾可夫鏈“宿命論”般的特點:
1、歷史是無關緊要的,你再百年老店也沒用;
2、初始條件是無關緊要的,你再高市場占有率也沒用;
3、各種折騰也是沒用的。你再營銷,再數字化,做各種視頻拉來流量,都無法改變宿命般的統計均衡,然后保持不變。
所以,消費市場的“錢找人”,最終取決于轉移概率。
大多數“人追錢”,就像轉移概率低的A奶茶店,看著客人一天天變少,拼命去做各種市場動作,不僅徒勞,甚至是在給B奶茶店培養客戶。
這就是“人追錢很難”。
而B奶茶店呢?只管努力提高每個客戶的“轉移概率”,客戶自然會越來越多。
這就是“錢追人容易”。
錢是沒有良心的,而馬爾可夫鏈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無記憶。
沒良心+無記憶,決定了消費者市場的“錢追人容易,人追錢很難”。
本質上,墨菲定律也是人追錢難的原因之一。
不管你干啥事兒,這個宇宙就是處心積慮地和你對著干。
不光賺錢,蓋茨連想把錢捐出去都千辛萬苦。
在某些屬性的市場,壟斷者可能利用不兼容的限制,徹底斬斷“轉移概率”,你的奶茶再好喝,系統再好用,也沒用。例如設置封閉系統,提高轉移成本。
轉移概率給我們的啟發還有,最好的市場,是有存量的錢可供“轉移”。
反之,去做一個很小的、需要培育的市場,實在是太難了。
就像特斯拉,其市場策略不是去開拓電動車市場,而是“轉移”了傳統7萬美金以上豪華車(奔馳寶馬們)的市場。
相對而言,金錢比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要單純、善良、純潔得多。
金錢也是命運的投影,變幻莫測,充滿隨機性。
錢永遠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幻覺,但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發自心底地覺得:
賺錢真難。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
從投資的角度看,錢生錢,靠的其實是用勢能,來發現或放大價值洼地;
從賺錢的角度看,錢生錢,靠的是你在某個商品或服務上的“轉移概率”優勢。
沒錯,金錢世界,也是由算法驅動的。
為了讓這個游戲充滿魅力(主要是指不確定性,猶如美女的猜不透),規則設定了:對金錢算法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人追錢很難,這令人心煩。
但是,假如這個世界人人賺錢都很容易,那多么讓人絕望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