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沒有止境,讀書卻有境界。
畢淑敏讀《海的女兒》:
8歲時,傷感于美人魚變成水泡;
18歲時,理解了這是一篇寫愛情的童話;
28歲時,讀出媽媽對孩子的愛;
38歲時,熱衷探討寫作技巧;
48歲,讀出了靈魂與精神.
同一本書,讀出了不一樣的內容。
因為,讀書有三個境界:閑讀、學讀和事讀。
閑讀,是為了休閑而讀書,這種讀書只增長見聞、陶冶情操,感嘆的是美人魚凄美的愛情。閑讀,對我們實踐能力的提升用處不大。
學讀,是為了進階而讀書,增長知識,關注的是安徒生的寫作技巧。
事讀,為了做事而讀書。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了障礙,過不去了,立刻找書讀,在書中尋找答案。于是,看到了安徒生克服人生“磨礫”和“煎熬”的法寶。
事讀,是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典范。
E.F.舒馬赫在《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一書就揭示了,“事讀”是開啟我們心智模式,提升我們人生層次的關鍵。
知識為什么失效了?
舒馬赫把知識分為兩種:“理解的知識”與“操縱的知識”。
很多人在進入社會后,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在工作中失效了。
根結其實就在于,我們在多年的求學生涯中,被灌輸的多半是“可操縱的知識“。就像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口號的存在,知識有其力量,可以助我們考上985,入職500強公司,拿到不錯的薪水。
當然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操作性,比如車間的流水線,復雜精細的車床加工、大型機械的制作。這些只要在操縱的科學知識上下功夫,都可以看得見成效。
但“操縱的知識”不是萬能的,我們現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事情,都無法依靠這些可操控的知識來解決。
比如讓你與領導溝通一件棘手的事情;或者是與合作伙伴進行一場復雜的談判;又或者你想要追求一個人,再或者讓你決定繼續呆在一線城市還是回家發展?
這類問題明顯和前一種問題不一樣,這些我們需要的是“理解的知識“。
舒馬赫告訴我們,首先要分清兩類知識的不同,其次要知道此刻你遇到的問題,需要的是哪種知識。在存在既定規則、有固定程序的操作類工作時,我們需要的是操縱性科學知識,如果你的能力、技術、才智不足以攻克問題,那么在這方面繼續努力就好。
所以,當你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需要的是“事讀”,去理解知識,這比起努力,思考更加重要。如果沒有深入的思考、對“智慧”的探索,只能徒勞無功。
現成的地圖并不可信
除了智慧,我們還需要一副地圖,能給到我們正確的指引。
當我們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旅行時,通常需要地圖的指引,對于這個世界,我們也是初來乍到的陌生人,自然也需要一副地圖。
那么我們現有的這份地圖是什么樣的?
讓我們展開手中的地圖看一看,里面有家人朋友傳授的知識與經驗、課本中記載的真理與故事,媒體宣傳的信息,我們在這些信息與經驗的浸淫下形成了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和思考。
這是我們的地圖。
但是,你是否質疑過這個問題:我們隨身攜帶的這份現成的地圖,值得信賴嗎?
舒馬赫的答案是:不值得。
其實,我們所了解的知識是片面的、我們所堅持的道理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人生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根源也許就出在這幅混亂的地圖上面。
當我們以錯誤的視角認識自己、以偏見的態度看待別人,以混亂的方式觀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果,做出錯誤的決定。
生活遠比邏輯更復雜,與其固守原來那幅地圖,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繪制一幅新的地圖出來。
因為,沒有自身的探索和實踐,知識永遠知識,無法理解,無法應用。
當我們學會“事讀”,做到“事讀”的時候,能夠開始自我反思,不只是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過往的經歷簡單相加,而是可以對這些經歷、知識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的反思,并基于這些意思做出選擇。
如此,我們才能繪制一幅可以解答我們自己人生問題的哲學地圖,自己把握自己,引導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成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