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北京火柴廠出品于1980年代的保護鳥類火花之“朱鹮”。
②北京火柴廠出品于1980年代的保護鳥類火花之“大天鵝”。
③北京火柴廠出品于1980年代的保護鳥類火花之“白鷴”。
④北京火柴廠出品于1980年代的保護鳥類火花之“藍馬雞”。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編輯整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是鳥兒繁殖的季節,也是詩人的最愛,白居易曾寫道:“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可見,古人心中已經具有了保護鳥類的樸素意識。
《世界保護益鳥公約》規定4月1日為“國際愛鳥日”。從1981年起,為保護遷徙于中日兩國間的候鳥,我國規定每年4月至5月初(具體時間由各省、市、自治區自行規定)的某一個星期為“愛鳥周”,在此期間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1992年,我國頒布《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將“愛鳥周”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中國火柴生產廠家也曾將“保護鳥類”這一主題展現在火花上。
北京火柴廠就曾出品過“中國保護鳥類”火花。這套為普及鳥類知識、提高人們保護鳥類意識的火花,主版分別展示了60種鳥。這些鳥均名列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的有短尾信天翁、丹頂鶴、白頭鶴、赤頸鶴、白鸛、黑鸛、朱鹮等;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的有斑嘴鵜鶘、褐鰹鳥、蓑羽鶴、白枕鶴、白鹮、彩鹮、白琵鷺、游隼、黑琴雞、花尾榛雞等。
副花印有介紹主花所描繪的鳥類名稱、分布情況以及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等的文字。
如第七枚(圖①)副版為介紹朱鹮的文字。“又名朱鷺。現僅殘存于我國陜西洋縣和陜、川、鄂交界處,不過幾十只。棲山區或丘陵地帶雜木林的高達20多米的大樹上,在水田或溪流中覓食小魚、泥鰍、青蛙、甲殼類及蝗蟲等。成對營巢繁殖,秋冬結成小群進行遷徙。”
第十枚副版介紹了世界上珍貴稀有且神秘的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曾分布于我國東北,以及蘇聯、朝鮮、日本。但是,除了1877年在蘇聯、 1913年和1916年在朝鮮各獲一只,1964年又在海參崴觀察到三只外,再未發現過蹤影。是否已經滅絕?渴望能再次發現!”如今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瀕危物種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
第三十枚(圖②)副版介紹了大天鵝的相關信息。“又名咳聲天鵝。繁殖于我國北部,越冬于華中及東南沿海。常棲息于多蒲葦的大型湖泊中,食料較豐富的池塘、水庫也可見到蹤跡。一般成對生活或呈家族;南遷時組成6到20只的小群,呈‘一’字或‘人’字形隊列。”現在,大天鵝已經成為新疆、黑龍江的省(區)鳥。
雅稱“白雉”的白鷴(圖③),被賦予忠貞清正、品德高尚文化內涵的“仙禽”丹頂鶴,終年留居于青海、甘肅、寧夏以及四川部分地區的藍馬雞(圖④),現在分別是廣東、吉林、寧夏的省(區)鳥。這些設計精美的火花,都在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加強對鳥類的保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