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金華晚報》編輯整理 “咕嚕、咕嚕嚕、咕嚕咕嚕”……伴隨著冒水泡般的響聲,青煙繚繞的一角,屋主人正蹲坐在一張老式藤椅上,奇異的坐姿加之其吻狀面對著的那比成人胳膊還略粗一圈的長竹筒的景象,讓人有些忍俊不禁。
“呵呵,我在試著玩,勁道確實足,即便是‘老煙槍’也可能會不適應。”見有客人來,屋主人老吳樂呵呵地站起身來,一邊寒暄一邊探試地問道,要不試試?面對這粗壯的煙管,完全能遮住口鼻的煙嘴,我不禁搖頭,但原先約定喝茶的興致卻被老吳的這一新玩物給取代了。
“這可以說是水煙壺的雛形鼻祖了。”見我感興趣,老吳倒豆子般地述說了起來,水煙顧名思義就是讓煙氣從水中通過再吸入口中的吸煙方式。在出現卷煙之前,各種款樣的水煙壺曾一度風靡上層社會的富人吸煙群體。不過,時至今日,水煙壺已跨入了文物的行列,但相對民眾的水煙筒,在兩廣、云貴等區域山區里還能見到。他這個水煙筒就是前幾年去云南的時候,從一當地的老農那里轉手來的。
老吳是個企業主,同時也有一些收藏愛好,且特別喜歡那些零零碎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小器物,燭臺、油燈、暖酒壺等等,作為一個“老煙槍”,水煙壺自然是缺不了的。
歷史時期的身份象征
相對于旱煙,水煙這一吸煙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還屬“高、大、上”的行列。
老吳說,現今的地球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大小品牌的卷煙生產廠家,新出品的香煙在焦油量、煙堿量方面也越來越低。其實,在舊時水煙就存在“相對健康”的說法,水煙壺就是那段時期的歷史產物。
據介紹,水煙壺由煙管、吸管、水斗、煙倉、通針、手把等幾個部分組成。據說這一讓煙氣通過水再吸入口中的吸煙器具,相對直接吸的旱煙而言可以過濾掉煙中的有害物質,淡化煙草的刺激性,經水過濾的煙氣也會變得更為醇厚溫和。在晚清及民國初年,水煙壺一度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那時,慈禧也嗜水煙壺吸煙。
不過,老吳認為,煙草作為舶來品,其用具的變化也應是由外引進,吸煙的方式及相關器具的流行只不過是時間節點上的問題。從歷史遺留的一些資料考證來看,清中后期水煙是僅次于旱煙的吸煙方式。
煙霧繚繞的舶來之“品”
據史料載,最初傳入我國的是鼻煙,由傳教士帶入,與自鳴鐘等作為貢品進貢皇帝,據稱有提神、辟疫、活血之療效。有著“仲景以后,千古一人”之稱的明末名醫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中也曾載:“煙草自古未聞,近自我萬歷時出于閩、廣之間……”由此可見,煙草是舶來之物,在我國始于明末,盛行于清代以降。
老吳說,鼻煙作為吸煙的一種品類,曾流行于權貴階層,但可能基于發酵工藝相對復雜以及直接刺激鼻腔而導致的清理不便等,點燃了抽的旱煙,相對便、潔,人群也更為平民化、大眾化。這也是有了盒裝卷煙后,到了民國中后期,卷煙占據了上層社會群體及城市人群吸煙領地的主要原因。
鼻煙、旱煙、水煙等吸煙方式,在歷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老吳認為,如今其間的一些用具基本退出了吸煙舞臺,但它們身上所懷揣的工藝依然綻放著特有的光芒,被收藏人士所看中,成為一些人在裝飾新居中,懷舊溯古的點綴裝飾之物。
聽著比抽著過癮
盛行于清中后期水煙壺,制作材料上以白銅、黃銅居多,也不乏紫銅或白銀質地的,考究的還飾象牙、嵌珠寶、畫琺瑯、錯金銀等工藝,堪稱歷史時期銅刻工藝的濃縮代表。
“水煙壺是全手工打造的產物,有的水煙壺上還標有年代、制作者姓名和作坊記號。”老吳說,清末民初曾出現諸多制作和專營水煙壺的作坊和店鋪,其中又以京、廣、蘇、滬等地制作的最為行俏,如廣東“十八鋪”等,時有“風味乃出淡巴菰(煙草的外文音譯),千錢爭買青銅壺”的說法。
老吳認為,與現今在拍賣市場上屢屢拍出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高價鼻煙壺相比,水煙壺可以說在收藏領域還屬于養在深宮的“閨秀”。不過,他個人看重的還是用水煙壺吸煙的樂趣和懷舊情感。
老吳說,用水煙壺吸煙需要幾分技巧。水斗的水添加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水太多極容易將水吸入口中,被嗆著。水太少,煙沒過水就直接被吸入了,那讓人感懷的咕嚕聲無處談起。吸的時候還有把握氣流的力度,用力過大,連煙帶水一起被吸入的感覺不是那么好受的。最重要的是吸煙時的引火之物———“媒頭紙”,那種用黃色毛邊紙不松不緊卷起的小紙棍,點燃后吹滅讓它陰燃,需要點煙時,嘴巴要縮成一個小圓孔狀,對準陰燃的媒頭紙“呼、呼”地吹,直到媒頭紙再次燃起了火苗。點完煙后,又隨勢“呼”地吹滅火苗,讓它繼續陰燃。再次吸煙時,再次“呼、呼”地吹……而此時的老吳,思緒似乎已飄到了那個火石取火的年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