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酒創業圈最近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還是因為上月的一篇——“電子煙創業大軍,都去賣酒了”。
一直以來,伴隨著低度酒賽道升溫的是關于“真風口”VS“智商稅”的不懈爭論。而比起投資機構不消減的熱情,市場的反應卻有些“慢半拍”。
主打“0糖0脂低卡”的低度酒廠家們,跟大喊“減害”口號的電子煙商們面貌相似,都是“高危快樂”行業的革新者。
低度酒
圖片來源:ISA ZAPATA
但它們的背后,是兩套從供應鏈、品牌打造、渠道建設就開始“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的底層邏輯。
一、供應鏈脫鉤的低度酒品牌
卻不知危險已在眼前
電子煙一直以來對于供應鏈,玩的都是一套“輕資產”的打法。表現在品牌方負責把控品牌營銷和銷售環節,但把研發、生產這些有技術門檻的“重活累活”一攬子外包給代工廠。
不少低度酒品牌也奉行這套邏輯。想好品牌名,找酒廠,從酒廠的“菜單”里選一款(或是提需求讓酒廠出配方),然后生產裝瓶,再鋪渠道賣貨。一套操作行云流水,中國產能過剩的供應鏈能力,看似為不少“PPT造酒”的品牌謀了條好出路。
然而與電子煙不同的是,酒企江湖里,供應鏈才是兵家必爭之地。
沒有供應鏈的企業,就沒有話語權。任何酒品牌,如果不能主導生產層面的話語權,它的前路就像是在行走在埋雷的花田里。看似美麗,但一不小心就神魂俱滅。中心矛盾,主要體現在兩點:
主要體現在兩點:
1、研發中,前端消費者喜好和后端研發脫節的矛盾。與電子煙的現狀相似,目前許多低度酒品牌對于供應鏈的掌控力低,同質化很嚴重,新品只能在代工廠已經研發定型的產品中做選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因此不得不把重心從產品轉為營銷,選擇貼牌生產、大手筆營銷、網絡媒體造勢。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低度酒的消費者既要品牌高調性,又要產品口感好、易暢飲,還要健康減害,低卡零脂,不漲肚不頭疼。把這些前端數據和洞察翻譯成產品,再按照相應的技術指標實施,包括研發、原材料采購、釀造工藝等所有的品控質控,對人和系統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供應鏈很講究“排雷”的能力,沒有十幾二十年的“老法師”,很難搞定釀造中各個環節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2、生產中,是技術壁壘和生產時間的矛盾。電子煙采用了整齊劃一的“電子霧化器”+“煙彈”的形式,很難說有絕對的核心技術壁壘作為護城河。很多低度酒玩家也參照同樣邏輯,選擇了酒類中最基礎的“調和酒”(這類產品未經發酵,由烈酒加入香精或果汁制成)。跟電子煙類似,模仿調味酒的口味毫無難度,一旦走紅后,市場上預計很快跟風出現幾十成百個仿制品。
其實酒的品類比煙復雜很多,除了調和酒以外,至少還有蒸餾酒、發酵酒這兩大類。以發酵酒為例,雖然看似需要發酵時間,但也正因此擁有了“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的“個性”,更不用說發酵酒的口感好很多,某些果汁發酵酒還具有零麩質、低糖、低熱量等受年輕人追捧的特點。
二、低度酒:有人到了第五層
別人還在第一層
品牌建設的內核,是在廣泛的目標消費群體、應用場景和營銷策略中做取舍。
在這個維度上,許多低度酒品牌反而是在畫地為牢。為什么這么說?
大部分低度酒瞄準的是“后青春期”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的家中獨飲場景,因此,它們也選擇了非常類似電子煙的營銷策略:砸重金邀請明星代言,配套線上投放,再借權威渠道排名反向種草。
看起來有模有樣,但回歸本質,其底層設計值得推敲。
首先“后青春期”年輕人不是“時間的朋友”,25-35歲之間是酒消費最為頻繁的“黃金飲酒年齡”,也具備了一定的消費能力。而喜歡調配酒的“后青春期”年輕人集中在18-22歲,處于還在讀書或初出社會時的階段,當時選擇的“學生時期品牌”,在進入黃金飲酒年齡后將被迅速拋棄。
其次,女性、獨飲都是偶爾長線,難以形成長期復購,并且集中在少數的一線城市。在廣大的二三四線城市,新一代真正的飲酒場景是年輕男女的聚會,晚上的聚餐、娛樂從下班一直延續到深夜。在許多南方城市,平均每周3-7次,每次長達5小時,年輕人們不約而同的來到餐廳、大排檔、酒吧、KTV和夜店等場景里歡聚、暢飲。
除了用戶的選擇,對營銷策略的態度也決定了下沉渠道。酒,是一個高度“場景化、體驗型”的產品,不同于電子煙對使用場景的低依賴,酒帶來的愉悅,需要與朋友相聚、令人垂涎的美食、動感的音樂、開心的氛圍搭配在一起,才會真正產生品牌記憶從而形成復購。
而這一切,都是線下催化出的魔法。
三、線上VS線下
消費者與品牌玩起“捉迷藏”
電子煙的售賣渠道相對單一,因此,被管制后的電子煙售賣集中發生在線下專營店、便利店等渠道。因此,許多從電子煙轉行的低度酒創業團隊依葫蘆畫瓢,也選擇了電商和便利店作為渠道角力的主戰場。
然而在真實世界里,酒的渠道類別比快消復雜無數倍。快消的渠道主戰場,電商和商超,在酒類中被歸為“非現飲渠道”,即當場買也并不當場喝,分別只占全渠道銷量貢獻度的4%。
酒水真正的銷量目前仍來自于“現飲渠道”,即當場買也當場喝。
這是由中國酒類消費的特點決定的,完全不同于美國的派對文化和日本的獨居消費,中國人喝酒無法離開“食物”,與餐飲場景關聯性極強。對于酒精度8度以下,尤其是3.5度—5度的暢飲酒,最大的渠道是餐飲,即酒吧和餐吧。
現飲渠道考驗的是極強的資源網絡和精細化管理的專業度,現在還鮮有低度酒品牌敢于嘗試。
對于酒生意來說,線下線上的貢獻度是96%:4%,而很多新品擁擠在4%的線上渠道,是在舍本逐末。即便隨著興趣電商的興起,線上不在作為搜索電商的獨立存在,比較健康的線下線上貢獻比也應該在7:3或者8:2之間。
四、牌方猶自困獸之斗
賽道如何不再獨美?
誠然,低度酒在投資圈、行業巨頭和年輕人中間火的不能更火了。
近兩年,資本市場對于低度酒賽道一向青睞有加。“MissBerry貝瑞甜心”、走豈清釀、冰青、蘭舟、落飲、十點一刻、空卡等新銳低度酒品牌也紛紛獲得不同機構的大筆股權投資。入局低度酒賽道的投資方已經超過50家,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天圖投資、真格基金、BAI、復星銳正等知名投資機構均已入局。
行業巨頭們也自然不會錯過低度酒。2020年9月,百威宣布旗下預調酒品牌Mike’s麥克斯進入中國市場,并發布了嗨檸雞尾酒與主打0糖0脂的裸氣泡酒兩款產品。眾多國內公司也瞄準了這一市場。去年7月,茅臺悠蜜“遇見”系列三款新品上市,酒精度為12%vol左右;同年5月,農夫山泉發布了國內第一款米酒+氣泡瓶裝飲料新品TOT氣泡飲,酒精度0.5%vol。
與此同時,國內一些小眾精釀啤酒品牌也入局了這一品類,比如早前熊貓精釀推出一款名為Chill輕爾的蘇打酒產品。甚至,飲料公司也跨界加入戰局。元氣森林在2021年3月投資了上海碧山啤酒有限公司,后者的產品線包括了精釀啤酒、水果味碳酸蘇打飲料、低度桂花酒、低度米酒等。2021年6月1日,可口可樂則宣布將在中國市場正式發售旗下的蘇打酒(hard seltzer)品牌托帕客(Topo Chico),當日在可口可樂天貓旗艦店發售,未來有望登陸更多新零售和電商渠道。
賽道為何打得如此火熱?因為年輕消費者的喜好,才是低度酒備受資本和行業巨頭青睞的根本原因。
據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天貓、淘寶銷售渠道上,銷售額增速在100%及以上的酒類品牌有2449家,其中低度酒品牌多達1415家,占到57.8%。CBNData《2020年輕人群酒水消費報告》則顯示,去年90后、95后是酒水消費市場中唯一消費占比提升的人群,低度酒成為“年輕人喝的第一口酒”。
眾多資本、行業巨頭和優秀創業者紛紛瞄準這一賽道,是他們基于對低度酒品類規模,趨勢變化和年輕消費者喜好三個方面達成的共識。
首先,從品類規模來看,在大消費領域,瓶裝水、飲料分別是第一和第二高頻的消費,排在第三的是啤酒和類啤酒,其消費頻次遠遠高于白酒、紅酒、洋酒和果酒。年輕人在25-35歲之間是飲酒最為頻繁”黃金飲酒年紀“,既不像18-22歲還在讀書或初出社會時只能選擇較為廉價的品牌,也不像35歲或成家以后只愿小酌幾杯,除非是商務等少數場合。尤其是廣大的非一線城市。年輕人真正的飲酒場景是年輕男女的聚會:聚餐、娛樂。夜色漸深,酒精席卷過的空氣里盡是微醺感,填滿了青年人下班后的暇余。
消費者飲酒選擇
圖片來源:作者制圖
其次,趨勢變化也很清晰。近10年來,傳統啤酒因為味苦、高卡路里、漲肚等缺點,消費量逐步走低,國內產量連續5年下跌。這種現象在歐美早已出現,隨之更高端的精釀啤酒和風味啤酒在當地興起。日本的發泡酒、RTD預調酒、第三類啤酒逐漸吞噬近6成工業黃啤酒的市場份額,尤其是第三類啤酒的增速最快。
與日本非常類似,國內的第三類啤酒等新式酒飲的規模和份額也不斷在增長。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到2027年,中國第三類啤酒等新式啤酒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490億元。
中國低度酒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全國啤酒產量統計數據&內部資料
圖片來源:作者制圖
以鄰為鏡,可一窺低度酒的發展潛力。在品牌走紅的路徑上,也能看到中日兩國相似的邏輯。在日本,低度果味的預調酒Chu-Hi打開了日本女性的消費市場。周冬雨代言的RIO,也在主打“度數低、口味甜、一人飲”,她拍攝的《一個人的小酒》廣告片,從概念到設計,都能隱約看出日版預調酒的影子。
年輕消費者喜好的變化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全球來看,工業拉格啤酒為何市場份額逐漸被侵蝕?原因在于,作為啤酒消費主力的30歲以下年輕人(占消費量的52%),他們的飲酒的習慣正在改變。
30歲以下消費者喝酒選擇
圖片來源:作者制圖
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2020年輕人群酒水消費洞察報告》數據,90、95后等年輕消費群體的飲酒習慣正從 “不醉不歸” 的酒桌文化變為“淺酌微醺”。新一代消費者們更注重健康管理,追求天然低卡,口味多元化,樂于嘗鮮,同時女性消費者崛起,她們更鐘情柔和的口感和清香果味。
由上海酷玖推出的低度酒品牌蓮洲,就主打“不會喝酒也能自在享受”的消費喜好,提倡“閨蜜小聚,獨酌治愈”的消費場景。
數據來源:某啤酒集團渠道普查結果及行業專家訪談
圖片來源:作者制圖
五、低度酒為啥這么上頭?
創業團隊的三大“法寶”
低度酒是一個考驗團隊“認知”的賽道,因為在巨頭林立和高天花板的賽道里創業,只有與巨頭同頻甚至快于巨頭的“認知”,才能擁有競爭優勢甚至構建壁壘的機會。這里面涉及到消費者洞察、供應鏈管理、品牌管理和渠道運營管理等。因此,擁有對行業的全球性視野,對各個國家酒的品類發展歷程,各大國際廠商攻打市場路徑有完整而清晰的理解,這都非常重要。通俗點說,低度酒里,“外來的和尚念不好經”。
低度酒也是一個比拼團隊“作戰能力”的賽道,因為一切競爭都圍繞著“效率”。任何一個市場的打穿打透,不僅需要全球供應鏈、經銷商網絡、人脈等資源,更重要的是方法論和執行力,即能根據過往經驗結合新的場景和實踐,總結出一套市場操作方法賦能給任何人,不管來自什么行業,按照這樣的體系都能做好銷售。
同時,低度酒賽道隨地可見的是團隊“線上+線下結合能力”的競技。只懂線上,僅能面對4%的蛋糕;只懂線下,面對的是五大啤酒集團長達20余年建立的渠道封鎖。這一點,測驗的是對興趣電商、O2O平臺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理解力和執行力,能否利用團隊的經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確保一邊披荊斬棘,一邊高速地線下線上齊發力。
對此,記者采訪了曾在尼爾森、百威英博、雀巢從事多年渠道研究和消費場景洞察工作的林先生。他表示,歸根結底,消費者對包括酒在內的快消產品最核心的訴求是口感和品質。在當下新品牌林立的低度酒市場,大多品牌放棄了自我研發,選擇了找代工廠ODM產品然后貼上自己品牌標簽,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
據他了解,目前堅持自主研發的品牌少之又少,走豈清釀、澀品、艾諾米酒是市場上罕見的堅持匠心研發的品牌。
“消費者對食品飲料產品的記憶首先是氣味,其次是味道。食品飲料的創新,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消費者熟悉的口感上做升級。”,林先生表示,“元氣森林的口感非常接近雪碧和可樂等碳酸飲料,因此該品牌的消費者教育成本極低;同樣的邏輯也適合低度酒,如果一款產品可以讓消費者在第一次品嘗時,立即聯想到最大的品類—啤酒,那么這個品牌就成功了一半。
從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低度酒創新品牌上,我發現走豈清釀具備這個特點,氣泡感和酵母的香氣與啤酒非常類似,干杯起來也有啤酒的解渴爽快。除此以外,大家在聚會時愿意選擇喝低酒精度的產品而不是飲料,是因為酒精類的產品既能幫助消費者在聚會前半小時“破冰”,迅速讓所有人進入放松、開心且微醺的狀態,又能持續暢飲、陶醉。最關鍵的是,讓消費者在盡情釋放中不漲肚,結束后自行回家,第二天不頭疼、不宿醉。
某來自頭部投資機構長期關注消費品的投資人表示,雖然未來供應鏈、品牌、渠道這三大支柱決定著新品類的市場份額和所能企及的位置,但比拼這三點的背后,其實真正考驗的還是團隊對酒行業的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在一眾背景廣泛的創業選手中,我們發現這類創業團隊相對比較稀缺。
年輕人喜歡的消費品,既要做到好喝好看好玩兒,還要有健康少負擔的概念。具體到啤酒和類啤酒的低度酒品類,“豪飲少負擔”是男女生聚會共飲酒的剛需。
除了“顏值即正義”外,消費者需要此類產品既要好喝易入口又要低糖低卡低嘌呤,既要滿足情緒高漲時主動干杯暢飲的需求又要滿足不漲肚的特效, 豪飲后的第二天還不能因為頭疼等宿醉感而影響工作。
這些“既要還要也要”的用戶新要求,考驗著創業團隊強大的產品研發和迭代能力、供應鏈質量穩定的把控能力。在聚會場景下的渠道建設上,團隊要具備線下即飲渠道的鋪設能力和推動動銷的經驗和辦法。
短期來看,品牌建設不是初創型團隊最棘手的挑戰,在0-1的過程中,產品(供應鏈)和渠道力特別是即飲場景的渠道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結語
歷史的機遇擺在我們眼前,年輕人不再盲目崇拜大廠和海外品牌,不僅是對新國貨品牌的信心,更是對中國供應鏈的信任,在這樣巨大的變革前,創業者更要迎風而上。
低度酒是難得幾個新國貨神龍擺尾的品類之一,新賽道的“集結號”已吹響,望新時代的年輕國潮創業者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