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水利,農業賴以發展的命脈。
農桑之基在水利,田與水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至于2005年行業開展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之初,就以煙水配套為主,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水壩以及相應配套的溝渠管網等灌溉設施,力求經濟實用。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隨著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煙水配套工程建設在全國煙區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水池水窖和越來越長的溝渠管網遍布農田,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力促進了煙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然而,隨著煙葉產業縱深發展、生產布局的不斷調整,煙區工程性缺水等一些深層次問題隨之而來,在2010年西南地區特大干旱中暴露無遺。
這是一次百年一遇的干旱災害,尤其云南等地三年連旱,肆虐的旱情讓原本水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農田龜裂、溪水斷流、塘壩露底。依托山塘、水壩、水窖積蓄溪流雨水灌溉農田的煙水配套工程,正常年景可有效緩解季節性及功能性缺水狀況,但遭遇嚴重旱災水源干涸,價值便難以體現。
在歷史的定格里,不僅大力發展民生水利成為國之大計,建設水源工程從根本上提高煙區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也由此提上行業議事日程。
云南文山州丘北縣紅旗水庫引水工程
2010年,云南煙區率先開展水源工程建設試點,以建設中小型水庫及引水工程為主要形式,結合其他水利設施,逐步形成綜合配套水源工程體系,探索解決煙區工程性缺水難題。
2011年,為響應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行業正式啟動水源工程援建工作。國家局黨組高度重視、精心部署,通過行業上下共同努力,使之成為致力于服務農村民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善政善舉。
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中國煙草人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在水源工程援建工作中用執著和汗水鐫刻了責任煙草的壯麗詩篇。
貴州遵義鳳岡縣響灘子水源性工程
水源工程建設專業性極強,中國煙草人與專業人員一道,頂著風雨鉆山爬溝,啃著資料學習充電,切實擔負起項目審核、資金監管、溝通協調職責。對于行業而言,水源工程援建工作是一項沒有經驗可循的全新工作,項目點多面廣,涉及單位較多,需要協調各級地方水利、發改、財政等多部門,資金投入量大、管理責任重。為切實加強項目及資金管理,2011年至2018年,中國煙草總公司先后4次制(修)訂管理辦法,確定了“政府主體、煙區受益、定額援建、專款專用”援建工作基本原則,與地方政府簽訂框架協議,明確各方職責,逐步形成了各方密切協作、分工明確的援建項目及資金管理工作機制。以制度規范資金使用和工程管護,以“陽光工程”造福“三農”。
農事水為要。水源工程為煙區發展注入源頭活水,行業一年一年抓,一項一項干,發揚“釘釘子”精神,援建政策一以貫之,一步一個腳印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2010年至2021年,行業累計復函水源工程援建項目292件,核定援建資金241.05億元,223件項目已正式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了煙區水資源調控和灌溉保障能力。
從援建試點到久久為功,十余年的援建工作成績斐然,不僅惠及煙葉生產,更服務于大農業發展,始終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行業援建工作的根本目標和內在動力。
福建龍巖市武平縣石徑嶺水庫
如今,放眼全國煙區,一座座水庫、一件件灌區工程猶如“心臟”,蓄積提取河流、山澗的清水碧波,通過一條條引水渠、渡槽形成的“動脈”向農田輸送,潺潺流水順著錯落有致的溝渠管網等“毛細血管”滋潤著莊稼,如同瓊漿一樣養育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幫許許多多渴望勤勞致富的農戶叩開了“發展之門”,為實現產業、經濟、生活和諧發展夯實了根基。
站在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如果說行業作出全方位貢獻是對“責任煙草”的生動詮釋,那么到天南地北的煙區走走看看,放心水、救命水、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這些樸實的煙區群眾給予的真誠贊美無不表明:行業水源工程援建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盛世興水利,初心繪錦繡。中國煙草“上善若水”的故事發軔于本世紀初,但這只是開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煙水配套、水源工程在行業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煙區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中仍在繼續、不斷升華。
四川宜賓市筠連縣后溝水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