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3.密度對煙葉產量和品質的影晌
隨著密度的變化而引起的煙株個體和群體生育情況的差異,最終必然影響到煙葉的產量和品質。為了獲得優質適產的煙葉,既要充分發揮個體的生產潛力,又要使群體生產力得到較大的發揮。
3.1密度與產量
單位面積煙葉的產量受單位面積株數(密度)的顯著影響。隨著密度增加,由于單位面積總葉數增加,所以產量提高。但是,隨著密度增加,單葉重降低,因此產量并不是無限地增加。當單葉重降低部分不超過由于株數和葉數增多所獲得的增加部分時,隨著密度增加,產量仍然增加;但若密度過大,單葉重減少過多,雖然密度增加,產量卻不再增加。這說明密度對產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圍內起作用。根據我縣氣候、土壤和光照條件,畝植株數一般應控制在1100-1300之間的密度范圍。
3.2密度與品質
隨著密度的增加,在產量提高的同時,只有將單葉重穩定在一定的水平內,才能保證煙葉的品質。前面已經指出;烤煙單葉重在6~8克的范圍內,煙葉品質較好;當密度為每畝1100~1300株并適當留葉時,獲得上述單葉重才較有保證。當密度超過一定范圍后,隨著密度增加,田間葉面積系數過大,中、下部葉片光照不足、通風不良,從而導致光合產量急劇下降,呼吸消耗增加,干物質積累不足,葉片外觀變薄變輕,顏色變淺;煙葉化學成分不協凋,含糖量增加,氮化合物含量降低,糖堿比過大;與煙葉香氣和吃味密切相關的物質含量降低,煙葉香氣量下足,勁頭小。當密度超過一定范圍后,隨著密度增加,煙葉產值下降,均價降低,中上等煙比例減少。就產量與品質比較而言,隨著密度增加,先出現品質高峰,后出現產量和產值高峰。生產和試驗都證明,最高收益往住出現在單產較高時,而最優品質則是在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獲得的。
表3 不用密度煙葉內化學成分
4.確定密度的原則
煙草的合理密度以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為目標,必須根據煙草類型和生長發育特性,并結合栽培技術措施來確定,使群體和個體都能比較健康地得到發展。
品種特性:不同品種的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不同,對光能和地力的利用能力也不一樣,因而栽植密度也應當有所不同。一般來講,植株高大,葉數較多,株形松散,莖葉角度大,生育期長的品種,需要較大的營養面積和空間,行、株距應大一些,栽植密度要小;反之,株形小而緊湊,葉數少,莖葉角度小,生長期短的品種,可以適當增大栽植密度,以便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煙葉產量。
自然條件:一般來講,地勢較高,氣候涼爽,煙株往往生長較小,密度可稍大些,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山間平地,氣候溫暖,煙株生長旺盛,密度應該稍小一些;濕潤地區,煙株生長較快,葉片大而薄,單位葉面積重量輕,密度應稍稀一些,以利于增加單葉重,提高煙葉品質。土層深厚和較肥沃的煙田植株生長較大,密度宜稀;而土層較薄,不易培土的瘦地,煙株生長較小,為了充分利用地力,應稍密一些。
栽培條件:由于煙葉在卷煙中起的作用不同,對其品質的要求也有差異。例如填充料煙葉的主要指標之一就是具有較高的填充性,要獲得填充性能高的煙葉,則葉片必須薄,在栽培技術上要適當加大密度和多留葉片。一般平原地區,土層肥沃、肥水條件好的煙田,栽植密度為每畝1000~1100株;山區丘陵,土層淺薄、肥水條件較差的煙田,栽植密度宜每畝1100~1300株。在確定栽植密度的基礎上,為保障煙株各部位葉片都能得到盡可能多的光照,還應該安排適當的行株距和排列方式,從而促進煙株的生長發育,提高煙葉品質。
栽植方式:生產上應實行等行距栽植,即行與行之間距離相等。這種栽植方式便于煙株獲得較均勻的光照和土壤養分,也便于田間管理。一般煙田行距為100~110厘米,株距為50~60厘米;較肥沃的煙田,行距可增大為110~120厘米。山區丘陵坡地煙田,行向應與坡向垂直,這樣利于保持水土;平地煙田,行向以南北方向為佳,更有利于通風透光。相鄰兩行之間煙株交錯排列,則更有利于煙株個體間營養空間的均衡。
?
?
相關鏈接:烤煙栽植密度與產質量的關系(上)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