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五)旱地煙技術體系不完善。目前對旱地煙栽培技術未進行系統研究,各地的栽培措施不一致,所產旱地煙外觀質量差異性大,煙葉質量風格特色不鮮明。
(六)合作社建設與運行機制不健全。煙農合作社沒有經費來源,單靠機耕、育苗及烘烤產生的微利,還不能滿足合作社農機具及烤房設備的正常維護。合作社管理人員缺乏,煙農合作社理事會成員大都為鄉鎮、村干部兼任,沒有專門的時間及精力來組織運行合作社。
(七)煙葉種植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贛州是全國自然災害較為頻發地區,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使該區域降雨季節性分配極不均衡,持續性干旱加重,局部強降水引發的洪澇等災害日益增多,農業支持保護水平低與農民增收愿望相背離。而煙葉生產前期投入大、用工多,尤其受氣候、自然環境不良因素影響時,導致產質量下降,煙農收益難以保障。
(八)農機具推廣滯后。贛州的旱地土多集中在山坡,比較零散,集中連片規模較小,適合山區耕作的農業機械機型少,耕作效率較低,機械化操作的難度較大,機械化耕作水平低,煙農勞動效率得不到提高。部分煙草專用機械未列入政府補貼名錄,加大了煙農的購機成本。
(九)土地流轉難度還較大。贛州雖然規劃了基本煙田保護區域,但在堅持煙葉2—3年輪作的條件下,要規劃煙葉種植面積2—3倍的基本煙田,還存在較大困難。一方面,想種煙的煙農沒有土地,有土地的農民不愿意拿出土來種煙,且土地流轉模式較為單一,戶均土地面積小,達不到種植規模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土地流轉成本較高。受化肥、農藥、煤炭等農資價格上漲的因素影響,土地流轉的成本相對較高,煙葉與水稻、白蓮、草藥等經濟作物的比較效益不明顯。
四、發展贛州紫色土旱地煙的主要措施
作為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怎樣才能發展贛州紫色土旱地煙葉,打造出贛州煙葉特色的一張名片呢?筆者認為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科學定位。一是特色定位。在信豐、興國、安遠等縣建立紫色土旱地優質煙葉生產示范基地,進行個性化研究,彰顯地方特色。二是區域定位。以興國縣長岡、高興、埠頭,信豐縣小河、正平、大塘為核心區,輻射帶動贛縣韓坊、瑞金黃柏(壬田)、石城珠坑、寧都長勝(對坊)等產區旱地煙發展,力爭在2-5年內實現年產紫色土旱地優質煙葉20-30萬擔,實現旱地煙葉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三是技術定位。研究推廣“高香氣、適煙堿、低焦油”生產技術體系。
(二)完善基礎設施。在規劃建設旱地基本煙田,對旱坡地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坡改梯),一方面引導農民自愿采取“回租—規劃—返租”的土地流轉模式,建立土地合作社,由合作社將煙農土地按當地價格行情,統一簽訂一定期限的租賃合同。另一方面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積極參與國土整治項目,將基本煙田小塊變大塊,打亂原來的土地界址面貌,農民只擁有“數字化”土地面積,再重新科學規劃、布局、合理輪作,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土地銀行)等多種形式,劃片發包給想種煙且有能力種煙的煙農,并建立含煙田地理信息、地塊面積、土壤質量、配套基礎設施、對應煙農等信息的基本煙田檔案,實行編碼管理,有效實現了煙葉規模化連片種植。
建設煙水、煙路、密集型烤房等基礎設施。積極推行“山上建水池、山下挖池塘、動力提灌,管道引流”模式實施綜合建設,堅持系統標準化設計,配套完善,實施標準化施工、標準化驗收,積極開展水源性工程建設試點工作,狠抓建設進度、過程管理和質量管理,確保當年規劃、當年投入使用。切實加強建后管護,完善管護辦法,確保煙水工程發揮長效作用。注重完善煙葉生產應急管理體系,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協作,推行氣象信息預測預報服務,有效規避和減輕自然災害。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旱土坡地煙,山腰山頂種煙”的目標。
(三)選育煙草品種。認真搞好紅花大金元、翠碧一號等新品種引進工作。加強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力爭篩選出適應贛南旱地生產條件、性狀穩定、綜合抗性較強、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當家種植品種1-2個。同時加強品種生產配套技術研究,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充分體現品種特點,彰顯煙葉質量特色。
(四)提高煙葉生產水平。以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指導思想為統領,積極探索規模化種植的組織方式和形式,推行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適用技術到位率。
1.堅持煙葉標準化生產。根據紅塔、川渝等工業企業品牌煙葉需求,充分挖掘贛州旱地生態環境優勢,合理輪作,全面落實集約化商品育苗、測土配方施肥、揭膜大培土、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密集化烘烤技術。
2.拓展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辦法,按照“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主體自主、專業服務”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煙農專業合作社,實行專業化服務“八統一”,即一是統一育苗。由育苗專業戶統一育苗管理,育苗專業隊服務于整個育苗過程播種、間苗、補苗、剪葉等育苗操作。二是統一機耕。用機械化適用農具,由合作社根據煙農預約,統一安排機耕專業隊成員完成煙地起壟,實現煙田整齊,壟體一致的視覺效果,達到保水保肥保土的目的。三是統一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由煙技員分片包管,每個煙技員負責在自己所管煙田土壤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保證整個基地煙葉長勢整齊一致;同時,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定肥、購肥,為煙農提供價格優惠的農資。四是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購置電動噴霧器,植保專業隊在煙葉大田管理生產期間,按照統防統治原則和施藥技術要求,由合作社統一安排調度,服務整個大田管理過程的病蟲害防治。五是統一采收、專業化烘烤。由合作社統一安排調度采收專業隊、編煙專業隊、完成每一烤煙葉的采收和編煙工作;煙葉烘烤則實行外包,合作社通過組織召開社員大會和烘烤公開競標會,在社員大會上通過投票決定烘烤單價,在競標會上,從經濟實力、信譽度、管理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慮,最終產生承包戶,并簽訂《煙葉專業化烘烤承包協議》,實現煙農輕松、愉快地烤煙。六是統一灌溉。在合作社的安排調度下,灌溉專業隊利用煙水配套工程的蓄水池等水利設施,在大田煙葉生長期,負責安全操作水泵,抽水灌溉煙葉,保證煙葉生長需水有水。八是統一煙葉運輸。交售煙葉時,由煙葉合作社運輸隊負責把烤好的煙葉依次用板車、貨車等運送到煙葉收購站,既省時又省力。
大力推廣應用剪葉機、旋耕起壟機、移栽器、培土機、施肥器、電動噴霧器、編煙機等適用農機具,降低煙農勞動強度;在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方面探索專業化運行管理模式,用工量減少到25個以內。大力培育育苗、機耕和烘烤等專業戶,努力發展植保、成熟采烤、煙葉分級等專業隊,積極扶持煙農合作社、煙農協會、煙農互助組等。著力解決土地流轉難、雇工難的問題。
3.加強煙葉收購管理。加強入戶預檢,規范扎把規格,嚴格對樣收購,提高等級質量;堅持原收原調,實行單收單存單調。
(五)提高生產扶持標準。遵循“以農民為主體,讓煙農直接受益”的原則,適當提高旱地煙生產扶持標準,用于土地流轉、種植特色品種、技術措施落實、專業化組織運作等補貼。
(六)加強煙農合作社建設。堅持“兩頭工場化、中間專業化”的工作思路,積極抓好煙農合作社建設,培養發展一批技術精、管理強、服務優、活力強的群眾性組織,加快實現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充分調動煙農積極性,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把一家一戶解決不了、一家一戶成本高的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環節“統”起來,實現“種植在戶、服務在社、提高效率”。積極理順烤房、育苗棚、農機具等可經營性資產的產權關系,充分發揮可經營性資產對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作用,強化煙草企業對可經營資產的話語權和服務定價監督權,確保合作社享有可經營性資產的經營管理權,確保可經營性資產煙農收益權,實現煙農共有、共享。
(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煙草行業網站等媒體報紙,大力宣傳贛南紫色土旱地煙開發工作,營造贛南特色煙葉開展氛圍,取得產區政府的支持、水利和國土部門的配合。加強工商之間的溝通,把工業企業的原料、配方、評吸等技術專家請到產區指導生產。追蹤所提供煙葉的內在質量與使用情況。所產煙葉力爭進入大集團大品牌卷煙主配方,為開發“中式卷煙”提供特色原料。
?
相關鏈接:對發展贛南紫色土旱地優質煙葉的思考(上)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