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引言:生產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技術改造,這既是企業立足于市場經濟生存的基本保證,更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作為煙草行業的卷煙生產企業尤其如此。
2008年以來四川煙草工業有限責任西昌分廠在上級行業公司的支持及省地兩級政府的關心下搶抓歷史發展機遇,積極開展整體技術改造工作。此次整體技術就地改造既要保證企業生產同步進行,又要考慮到企業長遠的發展,展現出現代化工廠的特征和形象,將西昌分廠打造成涼山民族地區工業示范窗口企業,主要項目有改擴建生產聯合工房、新建動力中心和鍋爐房、新建煙葉庫和綜合庫、新建綜合經營業務用房、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統、改造建設廠區管線、道路及綠化工程等,在工程實施的兩年時間里,面對技改項目點多、線長、面廣,人員復雜的實際特點,企業始終按照“業主主導、監理監管、施工單位負責”的安全監管體制對技改項目的安全監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即運用系統安全理論將EHS體系的PDCA循環導入到技改安全管理模式中,并保證其有效運行。
本文將從業主方安全監管的角度論述將PDCA循環模式應用于技改項目安全監管,探討了技改項目安全監管的全新方法及其操作過程,借以降低技改項目安全事故率,提高安全監管水平。
一、PDCA循環的基本內涵
PDCA循環(Plan-Do-Check-Act),最早由美國戴明博士(Dr.Edward Deming)提出,所以也稱“戴明循環”(圖1)。PDCA循環是按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的科學程序進行管理循環,也就是說,做一切工作或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四個階段不停地周而復始地運轉。具體有四個階段:1)P階段(策劃階段),制定實施目標的具體措施。2)D階段(實施階段),按制定的對策計劃和措施具體組織實施并嚴格執行。3)C階段(檢查階段),根據所制定的措施計劃,檢查進度和實際執行的效果是否達到目標要求。4)A階段(處理階段),總結經驗,鞏固成績,將遺留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
二、當前建筑施工安全的形勢及本單位技改項目安全特點
(1)當前建筑施工安全的形勢
長期以來,建筑業一直是各國職業安全事故率較高的工業部門之一。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英國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亡,建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項目成本的3%~6%;美國平均每天有2名建筑工人死亡,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項目成本的7.9%[1].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建筑施工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在各行業中僅次于交通、礦山居第三位,每天死于建筑事故者有3人,我國雖然還沒有有關建筑事故所造成經濟損失的統計數據,但實際經濟損失也不會低于其它國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建筑業市場上,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承包商的平均利潤率 [2]。由此可見安全問題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2)本單位技改項目安全特點
1)整體技改的實施與企業生產同步進行,且由于空間、時間的原因,二者在交通物流、人員作業等方面存在交叉;2)施工作業場所本身的固化使安全生產環境受到局限;3)施工進度快、時間緊,勞動者作業環境復雜;4)施工生產的流動性要求安全管理舉措必須及時、到位;5)建筑施工多為多工種立體作業,人員多,工種復雜。
三、PDCA循環在技改安全監管中的實施
——P階段(監管策劃階段)
監管策劃的目的是要求業主方依據建筑施工固有的危害和風險情況結合業主方自身安全生產的特點,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出明確具體的風險控制規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成立安全監管的組織機構,明確監管職責;2)制定建設項目“三同時”的控制規劃,明確各階段的控制重點和細則;3)圍繞建筑施工行業和安裝行業的安全作業特點進行危險源及環境因素辨識、風險評價。
(1)機構及職責
毛澤東在論戰爭時曾經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我們在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也始終認為強有力的人員配置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對技改項目的安全監管中,我們要求從安全管理(安全主管)、安全技術(安全技術員)、現場監管(現場安全員)三個方面進行人員配置(圖2),同時明確各級人員的職責和權限,以確保PDCA循環各階段的有效實施與運行。
(2)嚴格落實“三同時”
始終按照《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好從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驗收、投入生產和使用等全過程的安全、消防、環境、職業病危害的“三同時”工作,這也是本質安全在“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中的根本體現。
(3)危險源及環境因素辨識、風險評價
有的放矢,把技改安全監管中關鍵性的問題找出來破解掉,把深層次的障礙克服掉,方能事半功倍,這也是提高技改安全監管針對性,提升監管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在充分識別和獲取適用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基礎上,圍繞建筑施工行業的作業特點和施工中可能對本企業帶來的其他風險(如火災、車輛傷害等),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具體來說可分為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建筑施工行業自身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價
根據建筑工程的施工作業環境特點,事故主要集中體現在高處墜落、坍塌、觸電、物體打擊、機械傷害五類。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高處墜落、坍塌、觸電、物體打擊、機械傷害這五類事故占建筑施工事故總數的85%以上。因此對建筑施工行業自身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價應主要圍繞這“五大傷害”進行。主要方法步驟為:
1)運用頭腦風暴法,從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的缺陷、環境的影響四個方面對每一種傷害類型繪制于魚刺圖(fishbone diagram,又名特性因素圖、因果圖等)中箭桿的箭頭,將可能導致該傷害類型發生的末端原因繪制于各個分支上(圖3:高處墜落原因分析),使魚刺圖上盡可能多的載有導致傷害發生的末端原因,從而保證下一步風險評價時不遺漏關鍵控制措施和監管上的死角。
圖3:高處墜落原因分析——以人的不安全行為為例
2)運用危險指數法(Risk Rank ,RR)、矩陣法等方法,將魚刺圖辨識出的末端因素導入到風險控制矩陣中(圖4),從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兩個方面進行危險度的計算,最后以不同風險的可承受性為標準,按照風險評價分數的高低(即篩選出關鍵控制因子)確定下一階段監管風險控制的重點,作為制定管理和技術對策方案的基本依據[3]。
二是施工中可能對本企業帶來風險的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評價
在進行整體技術就地改造時,由于空間、時間的原因,整體技改的實施與企業生產同步進行,二者在交通物流、人員作業等方面存在交叉,建筑施工方的施工作業就不可避免的給企業生產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因此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評價時就必須將其考慮進來,主要方法步驟仍同上述,但在辨識時應重點圍繞:1)結合企業所處涼山地區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從廠址的工程地質、地形地貌(如背處山坡、地勢低洼)、水文等方面分析識別可能導致洪澇災害、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有害因素;2)廠區總平面布置、交通物流、建(構)筑物的不斷變化帶來的火災、車輛傷害等;3)技改設備搬遷安裝過程中可能給我方帶來的人身傷害、設備財產損失等。
——D階段(監管實施階段)
監管實施的目的是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P階段已篩選出的關鍵控制因子),從安全管理對策、安全技術對策及事故應急對策三個方面制定管理方案,為安全監管人員的執法提供依據,并保證其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經濟合理性。
(1)實施安全管理對策——建章立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此次技術改造項目中,前后共計有 32家施工單位參與,其中各家施工單位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也呈現出了參差不齊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出臺對外來施工方的安全管理規定,將各施工方統一納入到本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中來,從而保證對技改項目安全監管的全方位覆蓋。在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