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時間,可以改變些什么?
曾經世代以耕種為生、靠天吃飯的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田壩鄉板坡村村民現在建起了合作社,養起了土雞,種起了云參、大樹青花椒等,收入有了穩定保障;曾經,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二鎮的苗族村寨路不通、燈不亮、水不清,而現在,民族兄弟們婚喪嫁娶、政策宣傳都在開闊亮堂的村民活動中心開展;和鄉黨委政府一道,帶領會澤縣以則村、魚洞社區、石鼓社區3400余名貧困戶在2019年實現脫貧,作為企業派駐地方的第一書記,曲靖卷煙廠黨員干部袁明磊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5年時間,云南中煙紅云紅河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履行社會責任、展現企業擔當的重要工作來抓,定點幫扶昆明市、紅河州、曲靖市所屬的3縣8鄉11村,共結對幫扶貧困戶2058戶8125人,以基礎設施建設改變鄉村面貌、以培植特色產業解決民生問題、以重大項目建設支撐長遠發展,為地方脫貧攻堅貢獻了重要力量。
立足當下,以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群眾生活
紅云紅河集團黨委認為,做好扶貧攻堅工作,首要是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相關要求,聚焦貧困村最為迫切的需求,打牢地方發展的基礎。
在會澤縣魯納鄉獅子村牛欄江上,有一座4孔25米鋼筋混凝土橋梁名叫“紅獅橋”,它是連接獅子村和宣威市務德鎮新華村的重要通道。
“紅獅橋”建成前,牛欄江兩岸三千余戶村民隔江相望,來去靠擺渡。
紅云紅河集團對口幫扶獅子村后,經過反復調研,出資252萬元幫助地方政府跨江建橋,讓“天塹”變成了“通途”。在當地,這座橋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連心橋”。
同樣,在會澤縣鐘屏街道以則村鍋蓋地村民小組,“連心路”也被建了起來。
在此之前,鍋蓋地村民小組進組道路全部是土路,一遇下雨下雪天,道路泥濘不堪。孩子踏著泥漿去上學,年紀大的村民互相攙扶蹣跚而行,村民生產生活物資及農副產品等,只能靠馬車或小型拖拉機運進運出。交通不便,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最大制約因素。
了解情況后,紅云紅河集團落實專項資金150萬元,在鍋蓋地村民小組開展道路硬化工程。修好后的入村道路,對鍋蓋地村村民而言,不僅是一條便民路,更是一條致富路。
這并非特例。2015年以來,紅云紅河集團在所幫扶的3縣8鄉11村共投入幫扶資金9710.15萬元,圍繞扶貧工作,集團及各生產廠幫扶點共實施29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改變了鄉村面貌,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增收難、就學難等問題,貧困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著眼長遠,用現代企業思維助力產業發展
扶貧攻堅,沒有產業,發展必然難以為繼。
幫扶過程中,紅云紅河集團注重增強地方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充分發揮自身工業企業的優勢,運用先進的市場理念,助力地方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產業。
今年端午節期間,在昆明市五華區臨江路的一家餐館,生意火爆。餐館最受歡迎的主打菜,原材料來自于板坡村養雞場。
這家養雞場正是紅云紅河集團幫助板坡村建設的產業項目之一。
“板坡村發展產業,既要保證項目能拉動村民致富,又要考慮項目風險相對較小,還要考慮不能造成環境污染。”紅云紅河集團群團工作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深入調研、實地查看、反復比對,板坡村發展林下土雞養殖項目的思路逐漸清晰。
2018年6月,會澤盈河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板坡村正式成立。紅云紅河集團捐贈80萬元資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入股資金,通過“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板坡村產業經濟史翻開了新篇章。
更為重要的是,紅云紅河集團將現代企業的思維方式融入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是幫助我們做好市場調研,先找市場,再進行‘生產’;二是質量管控,通過定期不定期抽檢,確保‘產品’(土雞)質量。”板坡村村委會主任金朝富說,在紅云紅河集團的幫助下,他們注冊了“散坡雞”商標、形成了“育種—養殖—銷售”一體化的路子,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事實上,為了做好產業扶貧,紅云紅河集團做了大量工作:
在獅子村,他們以種植大戶帶動的形式,引進大樹青花椒種植項目,實現了大樹青花椒從種植、管護、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幫扶;在彌勒市虹溪鎮啥咩村,他們援建養殖基地,以黑山羊養殖為龍頭的產業經濟正在發展壯大……
“目前,我們已經幫助地方建立起村集體產業經濟,按照計劃正積極推進綠化、亮化、美化、養殖、垃圾清運設備采購、入戶幫扶和農戶知識技能培訓等項目。”紅云紅河集團工會副主席華業順說,未來,這些產業將在地方發揮重要作用。
彰顯情懷,以“釘釘子”精神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采訪中,華業順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扶貧工作,不是簡單的‘一給了之’,而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并解決扶貧對象急需解決的大情小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扶貧工作落地。”
為此,紅云紅河集團在幫扶過程中,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積極推進“1+5”(即:企業+縣、鄉、村、駐村工作隊、貧困戶)的互聯互動幫扶管理模式,以此形成合力。
2015年以來,紅云紅河集團及各卷煙廠克服困難,先后選派48名駐村工作人員,他們以“釘釘子”精神,扎根基層,為當地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馬路鄉旁官地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劉忠發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一道,“晴天雙腳土、雨天兩腿泥”,查遍村里7000多米主管、30000多米分管,克服重重困難,讓旁官地村村民幾十年來第一次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
在火紅鄉龍樹村,原駐村第一書記王偉一步一步丈量土地、尋找路線,硬生生將位于懸崖陡坡上的“背陰路”改道重修,新修和硬化道路8條,總長4000多米,修繕道路防護墻2000立方米,讓龍樹村全村通了水泥路;
駐魯納鄉獅子村第一書記李自芬,針對當地沒有村集體經濟、農作物商品化程度低等問題,引進縣城民營企業為當地建造“暖心”市場,新建的農貿市場有96個攤位、7間臨街鋪面,成為魯納鄉最大最熱鬧的農貿市場;
“脫貧路上,感謝有你。看實干,看品質,看內涵,看紅云紅河集團——敬贈紅云紅河集團駐石鼓社區扶貧工作隊隊員。”這是今年6月底,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調整輪換時,石鼓社區黨總支書記給隊員們的臨別贈言;
……
5年的幫扶,讓3縣8鄉11村徹底脫了舊貌,換了新顏。即便如此,紅云紅河集團的幫扶,仍在繼續。
在紅云紅河集團2020年脫貧攻堅會議上,集團工會主席胡霈說,紅云紅河集團將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尋求一條“一組一產業,一戶一策略”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而這,正是紅云紅河集團作為國有企業的初心與責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