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區各部門加緊行動,全力做好汛期防汛救災工作。與此同時,為期兩年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正有序開展。
在《人民日報》看來,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敬畏心理,努力認識災害規律、主動防災減災。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普查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不僅能直接為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搶險救災、物資調度等提供數據和科技支撐,也能為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和災害綜合風險防范、自然災害保險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還將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布局和功能區劃提供科學依據。此外,普查也意味著一次知識普及,有助于個人增強防災意識、提高防災能力。就此而言,人人參與、人人受益,每個人都有責任支持、配合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工作,將全面獲取六大類22種災害致災信息,掌握歷史災害信息。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資源和環境等也成為普查的重點摸排對象。既囊括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自然地理信息,也核查人文因素;既分災種、分區域進行風險評估,也對多災種、跨區域的風險進行識別和區劃……全面詳實的普查數據,對于精準管理、綜合施策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摸清底數只是第一步,用好普查數據,才能更充分發揮普查的價值,這也對普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普查數據的基礎上,形成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防治建議,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防治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分區域、分類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這既是開展普查的初衷,也是推動防災減災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正所謂:
風險普查大課題,科學防范有依據。
底數摸清要詳實,用好數據是關鍵。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