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出臺該規定,目的是規范算法推薦活動,保護網民切身利益,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展。
不管愿不愿意,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網絡生活正在被算法所掌控:瀏覽購物網站,都是“要買”的商品;登錄新聞客戶端,都是“想讀”的資訊;打開短視頻平臺,都是“愛看”的內容……
這些,都源自互聯網信息服務中的“算法推薦”。從本質上來看,“算法”是用計算機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利用算法推薦,互聯網平臺可以依據用戶的喜好、習慣等信息數據,實現需求精準匹配、服務量身打造。
我們驚嘆于算法的智能、享受著數據的便利,它們能夠輕而易舉洞悉我們的內心,然后用一條條“精確制導”的信息、一款款“精準觸達”的產品,擊中我們心理或現實需求的“要害”。
然而,硬幣總有兩面。算法的不合理應用,也會帶來諸如誘導沉迷、算法歧視、流量造假等種種負面問題。例如,打開短視頻App,在一則視頻上多停留幾秒,類似主題或場景的視頻便源源不斷被推送過來;再如,用打車軟件叫車,同樣的線路,老用戶價格比新用戶高,多次瀏覽之后費用還可能會上漲……
簡單粗暴的產品推介、無孔不入的“個性定制”、“看人下菜碟”的“大數據殺熟”……當中立的算法變成無端的“算計”、智能化的算法推薦淪為無下限的牟利手段,將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傳播秩序、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
由于在信息容量、技術應用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平臺相比用戶來說更加強勢、更具話語權,這就導致用戶往往陷入算法織就的“信息繭房”之中。在那里,用戶變成一個標簽化的存在,可以被“定制”、被“命中”,卻沒有拒絕或選擇的權利。這種“作繭自縛”和“畫地為牢”的狀態,讓我們被禁錮于一個越來越小的社交圈子和越來越狹窄的網絡世界,能看見的只有自己的“影子”,能聽見的只有自己的“回音”,從而失去拓展多維視野、接收多樣信息的機會,給個人健康成長和社會穩定發展造成危害。
此次《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的出臺,明確了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便捷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等要求,可謂給“野蠻生長”的無序算法套上了制度的“韁繩”。
一種技術手段再先進、再聰明,終歸還是要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監管體系的逐步建立、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算法推薦服務會越來越公正公平,與之相關行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健康規范。當算法回歸優化服務、造福大眾的本質,實現其所應有的社會價值,我們一定能夠培育更加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更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