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浙江日報》報道 最近,紹興一男子謊稱自己是交通局的干部,以領導讓他買香煙為由,先后3次從一家香煙店老板手中騙走29條高檔香煙,價值1.4萬余元,最后因老板致電交通局查無此人,才真相大白。
案子雖小,卻耐人尋味。男子行騙,應該得益于一些政府部門習以為常的賒賬行為。試想,如果香煙店老板沒有打電話到政府部門確認,或者這名男子把謊言編得再圓一些,報一個確有此人的名頭,那么故事的結尾,是否會完全兩樣了呢?比如,像西安某規劃局,兩年多來在一家文具店里賒賬近兩萬元;比如安徽某鄉政府,在一家飯店公款吃喝17年,最后打了20多萬元的白條……
顯然,各種賒賬、白條能夠大行其道,甚至還有人能夠以此行騙成功,歸根結底就在于,在很多老百姓看來,政府的信用度最高,有他們的公權力與公信力作為依托,政府部門干什么都只需“簽單”就可。殊不知長此以往,欠條不僅賒垮了商家、腐敗了干部,還有可能賒失了信用、賒掉了民心。
希望那些政府部門能夠以此為戒,完善相關財務報銷制度,以及處罰制度,讓一些官員心有忌憚。當然最重要的,要完善“三公”經費的公示制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別小看一張小小的欠條,胡亂發放,最后終將砸傷自己的腳。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