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時期久負盛名的“永吉成”、“寶豐裕”、“復興裕”……到享有盛譽的“雙合成”、“稻香村”、“老香村”等老字號,在太原糕點業綿長厚重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當年門庭若市、生意興隆的糕點品牌,在大浪淘沙中早已化做年長者心中的記憶。
在這些曾紅極一時的糕點老字號中,憑借別具一格的絕活技藝、獨樹一幟的經營理念和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雙合成”從當年兩個人推車挑擔行商,最終發展為跨越百年、經久不衰的晉餅之王,絕不是一時的偶然。
一根扁擔挑百年
“遛遛海子邊,看看冀美蓮;逛逛雙合成,抽抽順風煙。”在上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四大美事是老太原人閑暇之余的嗜好。歲月如梭,到了21世紀的今天,冀美蓮、順風煙蹤跡難覓,海子邊也早已盛名不在,唯有雙合成這個歷經百年的老字號仍然蓬勃地向前奔跑,演繹著老字號的新傳奇……。
早于1838年創建的老字號“雙合成”,是從一根扁擔起家的。
清道光年間,河北保定滿城縣夏家莊農民李善勤、張德仁推車挑擔,結伴經商奔波在晉冀交界的太行山村,收購販賣雞鴨。1838年,李張二人合伙在河北井陘創建食品店,取“和氣生財,合作必能成功之意”,立商號“雙合成”。到了清光緒二十四年,兩家后人遵祖訓,異地創業,在河北石家莊創建雙合成分號“雙合興”。民國元年(1912年),李家后人和大掌柜陳步云帶人推車挑擔沿“石太”鐵路徒步來到太原,在北司街24號創立食品店,沿用“雙合成”商號,扎根于此。
7月6日,記者沿著改造后的柳巷一路向北,找尋雙合成當年的舊址。在銅鑼灣小區門口,記者遇到了幾位乘涼聊天的老太原人。回憶起當年的雙合成,幾位老人仍然感慨萬千:當年銅鑼灣步行街改造,附近的居民全部搬遷,雙合成、清和元、天津包子鋪等老字號也全部搬遷。當年位于柳巷32號的門店,早已不復存在。如今,記錄了雙合成興衰的門店舊址,已變成小區的一個小型停車場,當年門店的后廠也被一幢幾層的高樓取而代之。
今年六十歲的秦阿姨回憶:那時的人們都喜歡吃雙合成的郭杜林月餅、細皮點心、綠豆酥、草子糕……但是,在那個時代,點心是個稀罕食品,都用麻紙包裝,營業員手腳麻利地把點心碼得整整齊齊,前后左右往回一折,在上面蓋一張雙合成的商標,最后用細細的麻繩一捆,人們拎著就走了。
據太原檔案局相關資料記載,1914年,雙合成由北司街遷址大剪子巷36號;十幾年后,又遷址柳巷32號建立了“前店后廠”型的民間作坊。1956年公私合營后改制為國有企業,前店更名為“南城食品總店”,后廠更名為“南城糕點肉食加工廠”。1964年恢復前店后廠經營模式,重掛“雙合成”商號。十年動亂期間,又先后更名“紅星食品店第一門市部”、“柳巷大商店第一門市部”。并最終在1980年恢復“雙合成”老字號,全稱為“太原糖業煙酒公司雙合成批零商店”。
1985年7月,幾經沉浮的雙合成迎來了新掌門人趙光晉,從此,百年老店搭上飛速發展的列車……
有膽有識破危局
1972年,扎著兩根小辮子的趙光晉進入太原市副食品市場做點心。在銷售旺季時,出手快、干活麻利的她每天下班后還要多做400個蛋糕,連續十余年蟬聯勞模。1985年,雙合成陷入發展困境,眼看著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風雨飄搖,32歲的趙光晉受組織委托赴雙合成擔任經理。
“這個50多名員工的爛攤子負債累累,全部資產不足3萬元,賬面資金僅1000多元。職工們連續幾個月領不到工資,一半人不上班,眼看著老字號就要垮。”咬著牙硬著頭皮,一上任,趙光晉就憑借過人的膽識和眼光,大刀闊斧地開始“拯救”雙合成的工程。當時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八十年代人們的眼中,無一不屬驚人之舉。當年的雙合成沿用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樓上樓下共60多平方米,木樓梯一走人就嘎吱作響,作坊在門店后面,全是土路,半尺來長的老鼠在院子里來回跑,一下雨,廠房就漏水,工人們手忙腳亂地搬糖挪面……
一位跟了趙光晉幾十年的老員工回憶,趙光晉當年剛一到任,燒的第一把火就是帶領大家搞衛生、除四害,到處找磚頭鋪廠內的土路。一周后,她帶著全體員工在店門口擺攤做片兒湯、炸麻葉,開了早點攤。臨近中秋節,她又帶領大家天天早班連二班地趕制月餅,讓市民先嘗后買。當時很多市民聞訊來白吃月餅,一天下來吃掉不少,大家都擔心本來虧損的老店會雪上加霜。可沒想到,這樣推陳出新、史無前例的推銷月餅方式,在那年的八月十五,讓雙合成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共銷售月餅12萬斤,比前一年多賣了整整10萬斤,虧損的老字號看到了新生的曙光。
此后,承包責任制、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改革之初的路,走得并不平坦。作為一名國企隊伍的女性當家人,趙光晉當時所遇到的困難和壓力,讓人難以想象。但她咬緊牙關,臥薪嘗膽,實行了改革工藝、狠抓質量、先嘗后買、花錢買批評、月餅品嘗會、挑刺會等讓人耳目一新的舉措。在人們驚愕和質疑的目光中,終于使百年老字號扭虧為盈,重見天日,并從此走上飛速發展的道路。
提起雙合成的那段歷史,一些老太原人仍印象深刻。1989年到1990年,位于柳巷的雙合成拆除了原來的木樓建成了新樓,柳巷門店于當年9月1日正式開業。1991年,雙合成一舉兼并了瀕臨倒閉的享堂商場,開創了太原市商界“小魚吃大魚”之先河,隨后對享堂商場進行了改造擴建工程,建成了雙合成享堂生產基地。1991年7月,雙合成柳巷加工部正式投產。1997年11月17日,雙合成作為食品界試點單位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為民營企業。在雙合成保存的改革開放初期和1997年改制時的兩張老照片上,極富年代特色的柳巷雙合成食品店門前,門庭若市的景象見證了百年老店不同時期的輝煌。
2005年,發展勢頭迅猛的雙合成遷至北大街總部,同年7月23日,古樸且獨具特色的北大街旗艦店隆重開業。2009年9月9日,雙合成福喜工業園落地晉中,這個占地150畝的工業園引進多條國內一流生產線,為開拓國際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28年的光陰,雙合成從復活走向復興甚至超越之路。隨著晉餅之王的強勢回歸,趙光晉也成為山西企業人心目中的傳奇和英雄。
“合和”之道向未來
在太原市檔案館館藏資料圖片中,一張因年代久遠泛黃卻保存完好的《雙合成雜貨業聯合會所屬商號表》靜靜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記錄著“雙合成”當年的輝煌。這張表的開設時間是1912年1月1日,經營地址是柳巷街32號。
??? 一百年后的今天,雙合成依然遵照祖訓,書寫了艱苦創業、誠信經商、不斷創新、步步跨越的商鋪奇跡,真正將老字號做到長盛不衰。如今的雙合成年產值達4億元,省內的連鎖門店達200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雙合成建立了獨具特色的銷售網絡,銷售網絡覆蓋了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南等省市。現在的雙合成不僅將自家的老字號發揚光大,還實現將品牌的發展融入到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中。雙合成還將175年的文化融進自己的產品中,將“中國味道、山西特色、福喜內涵”的食品文化,發展成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體系。中式、西式、娘家、感恩月餅、喜慶和文化主題系列達600多種產品,不僅內涵豐富,且文化與地域特色鮮明。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雙合成在當家人趙光晉的帶領下,又重新煥發熠熠光彩,捧回了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中國五星級餅店等數不清的榮譽。雙合成月餅連續十幾年被評為“中國名餅、名牌月餅”,娘家粽和花饃也多次獲得國家級金獎,“郭杜林”晉餅制作技藝更是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雙合成又進軍“太原市放心便民早餐工程”領域,遍布太原市每條街巷的綠色餐車,不僅讓百姓吃上了放心早餐,為政府解決了“4050”就業壓力,更將雙合成的品牌形象深深植入省城百姓心中。
??? 眼下,趙光晉又將目光投向了新的系列,把新鮮玫瑰花制作的玫瑰餅正式推向市場。今年6月,她帶領企業一千多員工在陽曲縣大盂鎮土地上辛勤勞動,冒雨栽下了22萬株玫瑰花苗。由此,雙合成萬畝玫瑰園的建設拉開帷幕,這里將最終形成玫瑰產業加工鏈條及玫瑰產業示范區和生態旅游觀光區。
??? 一個百年老字號,要怎樣經營才能保住這塊金字招牌?這個難題被雙合成當家人趙光晉詮釋的淋漓盡致。趙光晉說,雙合成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百年來的“合和文化”,通過合作,實現和諧;追求事業合作,創造生存和諧。這套法則既符合老字號的生存規律,又適合企業實際情況,老字號也要與時俱進,用現代管理理念才能帶領老字號走向更遠的明天……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