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行業關于營銷改革相關文章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很多專家的文章都晦澀難懂,很多專家的建議都很離譜,很多專家的分析都太宏觀,很多專家的措施都不接地氣,很多專家的想法都太過理想。所以,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煙草行業的營銷改革進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專家?哪些專家才是我們應該培養和支持的?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如果你在一個崗位上認真干工作超過10年,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其實,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對于一線人員來說,一如一日的重復性工作不僅能帶來無數實際工作經驗,同時也會讓你對如何改進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升工作質量有獨到的見解。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時間換經驗的,我們也會發現身邊很多人干了一輩子工作還是一知半解,這種事情確實是因人而異。
其他領域我不了解,僅對卷煙營銷而言很多來自于一線的客戶經理、市場經理、基層管理人員擁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和對問題敏銳的觸覺,很多人都能對營銷的改革提出非常好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當中也不乏“專家”級的人才。但是,很遺憾他們的意見很少被“傾聽”,他們的建議很少被“采納”,他們的職責很多被固化為“必須執行”,他們的創新很多被認為是“無用”。更多的時候他們還要被組織去聽一些“專家”的培訓和授課,看著臺上對行業情況根本不了解的專家學者侃侃而談,他們也只能相視一笑,默默地低下頭......
問題來了,煙草行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營銷專家呢?閣主認為,應該有“三要專家”和“三不要專家”。
三要:
崗位要業務專家、企業要創新專家、行業要知識專家
業務專家
首先從崗位層面來看,最應該培養的不是所謂宏觀戰略的專家,而是實戰專家。本身這個行業就是處于完全壟斷的地位,與其找那么多專家和教授來大談特談宏觀經濟和趨勢分析,還不如去發掘和找到那些在實際工作中的佼佼者們,分析他們的成功經驗,找出他們的工作亮點,鼓勵他們的小改小革,發揮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成為最懂實操的“業務專家”。
有人會說,基層員工缺乏宏觀思考的能力,不能只讓他們被限制在自己的“那一堆、那一塊”工作中,培養基層的業務專家屬于本末倒置。閣主非常不認同這種想法,卷煙營銷的“自我封閉性”決定了任何所謂“宏觀的政策”和“外面的經驗”到了煙草工作實踐都會變得水土不服,再好的做法沒有結合煙草營銷的實際來進行適配都會變得不接地氣,再高大上的算法模型不用營銷實際工作來驗證都會變成海市蜃樓。所以,煙草行業目前最缺少的恰恰是來自于基層的“業務專家”,這種人才的數量和規模決定了卷煙營銷是否真的有未來。
創新專家
其次從企業層面來看,有了踏實肯干的業務專家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既有實際工作經驗,又能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創新專家。不管是創新課題還是QC課題,甚至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小改小革都應該被鼓勵和充分肯定,對于有這種能力的人才要盡可能做到:給空間、給時間、給獎勵。當然,這種創新專家也大多來自于基層,把他們的工作經驗逐步演變成改革的措施和動力,讓他們去帶領前面說到的業務專家去共同進步。當然,管理層也可以去培養這種類型的專家,正所謂讓“懂業務的人去管業務”,這樣才會出現更多的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有人會說,創新是很重要,但是基層哪來那么多可以創新的東西,做好執行比什么都強。閣主認為您說的非常對,我竟無言以對,但是如果人人都只是執行上級規定的“螺絲工”,那么我們只會成為卓別林電影中的那個“流水線工人”而已,未來遲早會被技術革新和行業改革所淘汰。當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智能化、數據化、數字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作所接替,只會擰螺絲的人就離分流下崗不遠了,但是如果能夠讓自己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然后通過學習把經驗結合一些簡單的數字化工具變為創新成果就能夠確保本職工作變得煥然一新,也會讓你與其他人“與眾不同”,這種人才的數量和規模決定了卷煙營銷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上限”。
知識專家
第三從行業層面來看,當基層和管理層面都涌現出了專家型人才之后就應該去認真思考行業層面究竟應該培養哪種類型的專家比較合適。閣主之所以要把這類專家叫做“知識專家”,是因為對于卷煙營銷而言現在最不缺少管理專家,各級決策者基本都是管理者的角色;不缺少行政專家,大多數決策者和管理者的工作方式依舊是傳統的上級管理下級,文件、會議、檢查依然是管理的三個要件;不缺少理論專家,各類網站和行業雜志上長篇累牘的宏觀性文章比比皆是,很多專家即便是寫具體的營銷工作也是浮于表面,所以才會造成三個有趣的對比現象:宏觀理論很好但一到現實工作就很爛;表面數據很好但一到基層實際就很糟;文章分析很好但仔細一看卻根本無法落地實施。
有人會說,理論就是偏宏觀的,很多文章是為了讓我們去“開眼看世界”的。閣主認為這種觀點就是狗屁,與其看那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性文章,說那么多高高在上的官話套話,學那么多不切實際的經驗做法,還不如花點時間去認真學習一些來自于基層、提煉于基層、創新于基層、提升于基層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思想、好文章。我們不缺少這樣做的人,只是還缺少能夠去認真總結、提煉和升華的有知識、有實踐、有思想的專家型人才。
三不要:
不要照本宣科的專家、不要夸夸奇談的專家、不要八股秀才的專家
照本宣科誰都會
如果您問問營銷戰線的同事們,最希望學習哪一類的知識他們會給出非常多維度和角度的答案;如果您問他們最不喜歡學習哪一類知識,他們的答案很統一“照本宣科的大道理”。行業的各類培訓中都離不開純理論的課程,我們不是不可以安排這種知識的學習,只是希望這種學習的過程不是那種小學生上課的模式,老師一本正經地在臺上逐字逐句地念著PPT里的各種定義、概念、意義、原則、公式,學生一臉懵逼地在臺下看著手機、電腦、課外書、發呆。雙方誰也不打擾誰,誰也別先打破這種和諧的氛圍......這類專家、教授還是不要為好,畢竟您的高深是我根本無法理解的,而我的需要又是您不太了解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我寧愿選擇一個嗓音好或者是長相好的專家,畢竟聽不進去的時候還能看看臉、聽聽聲聊以慰藉。
夸夸其談耽誤事
我們在實際工作或者培訓學習過程中也見識過很多能言善辯的專家和學者,他們有的來自于高校、有的來自于行業外的培訓機構。如果僅從課堂效果來看,這類專家的授課會非常精彩,帶給現場的學員非常大的震撼,但是課程或者培訓結束之后回到工作實際才發現,很多知識都沒用,很多經驗都是空談,很多先進的理念都是“隔空取物”。當我們被那些善于包裝或偽裝的專家忽悠得不要不要的時候,遇到實際問題和工作困難就會發現在那種課堂上學的東西一點也幫不上忙。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理性地去判斷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專家來授課,什么樣的老師來培訓,什么樣的課堂來提升,什么樣的知識來豐富。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要能接地氣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能提升思想認識的,能激發思維變化的。
八股秀才害死人
其實,行業正在建立內部專家的培養體系和制度。很多優秀的人才正在被納入到“行業專家庫”當中,這里面有很多是一線工作的勞動者,基層管理的執行者,知識豐富的決策者。閣主認為這種方向非常正確,能夠進入行業專家庫的人一定是行業各條戰線最頂級的專家型人才,他們的知識、經驗、思維是推動未來行業改革的動力。有一點個人小建議,專家庫的專家人選應該盡量多元化,要避免出現專家庫的專家只會寫文章不會干工作、只會死讀書不會搞創新、只會搞競賽不會搞培訓、只會講空話不會解難題。之所以會有這種隱憂是因為進入行業專家庫有硬性的門檻,比如營銷/專賣一級師,高級職稱等等,符合條件的人未必是最能稱其為行業內專家的人。
煙草行業的改革需要培養屬于行業內自己的專家嗎?當然需要!煙草行業的改革需要培養哪類專家?“三要”“三不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