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卷閘門聲是汪家社區醒來的訊號。汪梅蘭利落地擦拭著煙柜,丈夫唐老師正踮腳擦拭著招牌——“真情、便利、智慧、共贏”八個字在晨光里浮出暖金色的輪廓。這方寸小店,成了唐汪鎮各族居民心照不宣的驛站。
那是個飄著杏花香的午后。東鄉族老人馬阿卜杜拄著拐杖挪進店門,枯瘦的手指在煙柜玻璃上遲疑地滑動,最終選定常抽的那款。他摸遍所有口袋,卻終究差了三塊錢。老人臉上皺紋更深了,窘迫地想把煙推回去。“大叔,煙您拿著,”汪梅蘭利落地將煙盒塞進老人手里,“下回路過捎來就成,您腿腳不便,甭為這點小事來回折騰。”老人喉頭滾動了一下,渾濁的眼睛泛起水光。隔天清晨,店門剛開,一袋沾著晨露的鮮杏沉沉地放在柜臺上,馬阿卜杜只留下一個蹣跚而溫暖的背影。
沖突有時也像夏日雷雨般猝不及防。汪文軍和唐占民在店門口為堆放雜物臉紅脖子粗,聲浪幾乎掀翻屋檐。唐老師放下手中理了一半的貨,輕輕撥開人群。他沒急著評判,只是溫聲說:“老哥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鄰,為這點墻角旮旯的事,值當傷了情分?”緊繃的空氣仿佛被這溫和的話語犁松了,兩人對視一眼,繃著的臉漸漸柔和,最終肩膀撞著肩膀,那點嫌隙煙消云散。小小的店鋪,又一次成了消融寒冰的暖爐。
智慧的星火也在此悄然傳遞。面對東鄉族鄉親對手機支付的生疏,唐老師把貨架旁清出一角。他拿起自己的手機,一筆一劃演示,汪梅蘭在一旁用東鄉語耐心解釋。東鄉族姑娘阿米娜第一次成功掃碼付款時,眼睛亮得驚人:“汪姐!這比翻山趕集可強太多了!”小小的“智慧課堂”里,手機屏幕的光映照著東鄉族小伙專注的臉龐,不同語言的驚嘆與歡笑,匯成一支獨特的交響。
節日的香氣總能讓小店變成溫暖的巢。開齋節那天,濃郁的油香氣息先于人聲飄了進來。幾位東鄉族鄰居端著金黃油亮的馓子和油香,不由分說塞到汪梅蘭手里:“剛出鍋的,快嘗嘗!”。到了春節,汪梅蘭和唐老師早早支起小桌,餃子湯圓在鍋里翻滾。他們招呼著路過的東鄉族鄰居:“進來坐坐,一起暖暖!”騰騰的熱氣里,漢族的年獸傳說和東鄉族的古老歌謠奇妙地交織。唐老師研墨展紙,飽蘸濃墨的毛筆游走,一個渾厚的“福”字躍然紙上,幾雙不同民族的手共同托起那紅紙,如同托起一葉載滿祈愿的小舟。
小店的生意日漸紅火,夫妻倆心里的念頭也越發清晰。他們主動幫助社區里幾戶有想法的東鄉族家庭辦理營業手續,從如何選鋪面、擺貨架,到怎么跟顧客打交道,事無巨細地傳授經驗。不久,街角巷尾新添了幾家小店。黃昏時分,唐老師指著那幾家亮起的新招牌,對汪梅蘭笑道:“瞧,咱們招牌上那‘共贏’倆字,這下子真是在土里扎下根了。”
暮色四合,“隴之情”的燈火準時亮起,像一顆溫暖的琥珀,鑲嵌在唐汪鎮的夜色里。擦拭柜臺時,唐老師望著店里各族顧客談笑的身影,輕聲對我說:“你看,這巴掌大的地方,不就是咱隴中最真切的模樣么?”
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有清茶般日日浸潤的日常——是賒欠時遞出的一盒煙,是爭執時遞上的一句和暖話,是氤氳飯桌上互相遞過的碗筷,是手把手傳遞的一點技能。在隴中廣袤的土地上,寫下最平實也最動人的注腳:那伸手可觸的晨光與燈火里,藏著一個民族走向另一個民族最近的橋。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