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老年人群的不斷增加,認知功能下降已經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點關注議題。主觀認知功能下降(SCD)是指個體自我報告的記憶喪失或意識模糊發生頻率增加,并由此產生的認知惡化。相關研究表明,主觀認知功能下降評估有助于揭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相關癡呆癥的早期發病跡象,對個體日常生活活動、慢性疾病管理等具有重要影響。
近日,癡呆癥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吸煙或許會增加中年階段(45~59歲)記憶喪失或意識模糊的發生風險,而戒煙(哪怕是近期剛戒煙)將有助于避免認知功能下降,越早戒煙帶來的認知健康方面的獲益則越為顯著。
對于存在癡呆癥可調控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身體活動缺乏、肥胖癥、糖尿病、抑郁癥、聽力喪失、當前吸煙)的成人人群而言,其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要更高。吸煙可能對心血管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生造成影響,并加劇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癥的發生。
此外,吸煙可對肺功能造成影響,并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單純的肺功能降低也與認知評估表現較差有關,并可能通過促炎狀態進展等機制影響未來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癥的發病風險。目前吸煙已經被確立為癡呆癥和認知功能下降的潛在可調控風險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吸煙狀態可能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有關,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評估這種相關性程度。當前這項橫斷面研究基于美國2019年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BRFSS)數據,評估了中年/老年人群中吸煙狀態(當前吸煙;具有近期吸煙史:即1~10年前吸過煙;具有遠期吸煙史:即≥10年前吸過煙)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如記憶喪失、意識模糊等)之間的相關性。
總體而言,共有136018例受試者(年齡≥45歲)被納入分析,其中約有10%伴有主觀認知功能下降。未校正的單變量模型結果顯示,吸煙狀態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之間存在劑量反應關系。其中,當前吸煙者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是從不吸煙者的2.12倍(95%CI=1.96~2.29);與從不吸煙相比,具有近期吸煙史(粗患病比率為1.55;95%CI=1.39~1.73)和遠期吸煙史(粗患病比率為1.35;95%CI=1.26~1.45)的人群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也均明顯更高。
了年齡、性別、人種/種族、最高教育水平后的分析模型同樣顯示,不同吸煙狀態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之間依然存在劑量反應相關性。其中,當前吸煙狀態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相關性略有減弱,其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表現為從不吸煙者的1.87倍(校正患病比率為1.87;95%CI=1.54~2.38);近期吸煙史(校正患病比率為1.47;95%CI=1.02~2.12)以及遠期吸煙史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校正患病比率為1.11;95%CI=0.93~1.33)之間的相關性也略有減弱,患病率分別為從不吸煙者的1.47倍和1.11倍。
總體而言,當前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在≥45歲的成年人群中,吸煙狀態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之間存在正性、劑量反應相關性。其中,當前吸煙者發生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幾率最大,隨后依次是過去1~10年期間吸過煙的人群(即具有近期吸煙史)、≥10年前吸過煙的人群(即具有遠期吸煙史)。吸煙與主觀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相關性并未因性別不同而有所改變。
值得關注的是,校正多種變量后的分析結果顯示,當前吸煙者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達到了從不吸煙者的1.87倍。研究作者強調,未來有必要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研究評估中年吸煙狀況的變化是否會對認知產生可測量的影響,這或將有助于指導基于人群的主觀認知功能下降預防策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