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關注校門前吸煙問題三年了,甚至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非常激動。5月29日,他參加了北京光明小學舉行的一場控煙主題班會,三年級8班展示了一份學生自己做的調查報告。其實早在2020年,該校學生趙涵紹與同學們就提出了“關于提高《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在學校周邊區域適用要求的建議”,三年間不斷完善,該建議先后榮獲了區級及市級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但孩子們說,比起獎狀和鼓勵,他們更希望建議能夠落到實處。
5月31日是第36個世界無煙日,再過一天將迎來“六一”國際兒童節。“無煙 為成長護航”,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活動主題將這兩個日子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此之際,本報民生調查欄目希望送給孩子們一份禮物:“呼吁把孩子們的建議落到實處”,讓看似柔弱的愿望能爆發出真正推動城市文明的力量。
一周以來,記者聯手北京市控煙協會共同幫助孩子們完善了調查,同時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聯合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控煙協會、北京光明小學等相關單位及社會各界發出聯合倡議——讓我們為孩子攜手營造校門前無煙等候區。
控煙志愿者在校門前為孩子們守護無煙環境。
從孩子的故事說起 控煙建議該如何落地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一周前記者采訪北京光明小學學生趙涵紹時他說的第一句話。趙涵紹還在上一年級的時候,便開始關注校門前等候區有家長吸煙的現象了。這讓他很擔心:“同學們放學時聞到煙味會不會影響健康?會不會有同學覺得吸煙很酷從而去模仿?”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趙涵紹和同學們一直都在關注這一現象,他們一起做調查,摸索改善的辦法。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吸煙人數最多的時候,校門前等候接孩子的97位家長當中有21人有吸煙行為。孩子們在長期的觀察中也逐漸看出了一些規律——為什么有時候吸煙人數是0,有的時候就多呢?孩子們說,夏天活動方便,吸煙的人比冬天多。而按性別來看,男性吸煙比女性多,尤其是爺爺們。
市控煙協會為北京光明小學三年級8班頒發“控煙小達人”榮譽證書。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除了實踐,也開始關注《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等法律法規。他們敏銳地發現,字里行間都有“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禁止吸煙”的提法,但孩子們說,這個提法還是有些模糊,校門前算不算集中活動場所呢?小伙伴們一起商量,打算起草一封寫給廣大家長的信,告訴他們不要在學校門前吸煙。一封致家長的信雖是童言童語,卻寄托了孩子們純真的愿望。
孩子們的思考和行動最終凝結成了一份中肯的建議,這份建議還在今年榮獲了第十四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二等獎。記者問起,已經三年了,除了建議,下一步你還有什么計劃嗎?趙涵紹沉默了一會兒,不再像剛剛那樣自信了,他的回答令人聽了有些難過。“我們更想要的是讓建議真的產生效果。計劃是有的,可是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我們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各界更多叔叔阿姨的幫助和支持!”
記者與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在北京光明小學門前張貼控煙提示牌。
為期一周的調研 近7成校門前有吸煙現象
北京光明小學三年級8班的同學們有著怎樣的計劃呢?他們希望調查結果能更完善,同時希望孩子們的呼聲能讓更多家長聽到,讓更多學校的學生家長重視起來;他們希望學校門前尤其是等候區能有禁煙的標識;他們希望關于校園門前禁止吸煙的事情能有一個辨識度高的提示語,推廣到更多學校使用;最終,他們的建議能得到更多相關部門、社會各界的反饋和認可。
帶著他們的愿望,記者來到了北京市控煙協會。彼時,距離世界無煙日、“六一”國際兒童節還剩一周,孩子們的愿望能實現多少?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星明與本欄目記者一起商議,難度很大,時間很緊,況且孩子們的愿望不止一個,但事在人為,大家最終達成了共識——為了促進《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相關要求更好地實施,更為了孩子們誠摯的愿望,各方愿意合力推動。
北京光明小學趙涵紹同學的畫。
任務布置下去了,由李星明教授課題組參與本次控煙調查的設計和數據分析工作,26名控煙志愿者與本報3名記者共同奔赴各學校、幼兒園調查采樣收集數據。此次采樣收集涵蓋了西城區、東城區、海淀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共涉及36個點位,其中抽取小學29所,幼兒園7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多所學校門前等候的家長隊伍中不時冒出煙霧。在東城區一所位于胡同里的小學門前,“請不要在此處吸煙”的標語十分醒目。然而這樣的標語在小學周邊最多不過兩處,分別被懸掛在小學校門及門對面的墻壁上,提示效果有限。
5月22日下午4點,沿校門兩側等待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排起了超過百米的長隊,在超出學校大門兩側各十余米的范圍后,隊伍中家長“吞云吐霧”的情況逐漸多了起來。記者眼見,一番推讓客套后,3位站在校門南側的家長同時點起了煙。面對控煙志愿者的勸阻,家長們并沒有立刻掐滅煙頭,而是推脫說就只抽這一根。等孩子出了校門,才將煙頭碾到地上。胡同里煙霧不易散去,家長們身上也帶著煙味,不少孩子已經被動的吸上了“二手煙”。
在豐臺區記者注意到,一些小學和幼兒園設置在小區當中。在小區內的小花園及長椅處,也有部分居民吸煙。而這些地方正是不少孩子回家的必經之路。
在隨后的走訪中,控煙志愿者講述,他們在很多學校周邊都發現了有人吸煙的現象,但特點不盡相同。比如在西城區某小學門前,車接車送的孩子比較多,有開車接送孩子的家長在車內吸煙,煙霧隨風也在校門周圍飄散。
梳理本次調查的結果,在本報記者與控煙志愿者共同走訪的36個點位當中,有29所學校或幼兒園在門前或等候區設置了禁煙標識(占比80.56%),然而這些禁煙標識可懸掛的范圍、數量有限,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提示和教育效果。統計數據顯示,在25所(69.44%)學校和幼兒園的門口或等候區能看到家長吸煙現象,而在18所學校和幼兒園(50.00%)的門前或等候區能聞到煙味;控煙志愿者在27所學校和幼兒園(75.00%)門前或等候區的地上能看到煙頭。控煙志愿者在統計中發現,放學期間吸煙人數最多的一個校門附近可達到40人次,在較大的人群聚集區域,放學后地面上散落的煙頭最多可達70個。
相關各方攜手 達成孩子們的愿望
除了完善調查,孩子們的其他愿望也在同步推進。上周北京市控煙協會收集了世界各國與保護未成年人遠離煙草的提示語,并根據實際情況推薦了5條相關提示語。本報通過北京日報官方微博、北京民聲微博向廣大網友發起了投票征集。目前在5條提示語當中,“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煙草傷害”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高票認可。很多網友也在評論區表達了他們對校園門前吸煙現象的不滿,以及對明確校園門前控煙建議的支持。
5月29日,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與記者共同來到了北京光明小學。校門前正在展出孩子們創作的控煙主題的宣傳畫。被折斷的香煙、黑色的肺、灰色的城市……這些宣傳畫上的很多元素都表達了孩子們拒絕“二手煙”的心聲。這些畫作不僅來自三年級8班,很多高年級的同學也前來助陣,通過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孩子們腦海中的創意在畫布上盡情展現。這些宣傳畫吸引了很多家長的目光,贊嘆孩子們的創意,同時也聽到了他們的呼聲。家長說這樣的宣傳方式,比懸掛禁止吸煙的標識牌還要深入人心。
當日,張建樞參加了三年級8班“無煙為成長護航,真行動守護我健康”主題班會,戴著紅領巾和孩子們坐在一起,聽著孩子們對控煙問題的見解他頗有感慨。在現場,他把一張印有“控煙小達人”的證書授予了三年級8班全體同學。
張建樞告訴記者,孩子們年齡尚小,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能把控煙問題看得如此透徹,不僅有獨到的見解和主張,且立場明確,未來可期。正如孩子們所說,想把校園門前變成無煙區,不僅需要“小手拉大手”式的宣傳,各相關部門、社會各界都應該有相應的意識,共同營造更好的無煙環境。
在第36個世界無煙日到來之際,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聯合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控煙協會、北京光明小學等單位共同發起倡議,讓我們為孩子攜手營造校門前無煙等候區。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