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烤煙,我們村是熱水乃至整個云南宣威市最早種植烤煙的,這讓我們村的人著實自豪了一把。
記得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村里就已經種植烤煙了。我想,為什么上面會選擇在我們村種植烤煙,恐怕是我們村的土地平整、水利條件好,適宜烤煙生長,且交通運輸方便吧!
畢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況且年代已久遠,加之那時物資匱乏,只關注衣食,故而對種烤煙的記憶時斷時續,甚至有些模糊,動筆時在腦中捋了又捋,總是不太連貫,便就按真實的記憶記錄了。
一天,生產隊里住進了一個人,聽說,他是烤煙師傅,大家都叫他聞師。聞師個子高,發際也高,腦門發亮,身材略顯消瘦,穿一件藍滌卡中山服,整潔、干凈,一看就是個公人,加之操著一口不同于我們本地方言的外地話,與眾不同,便產生一種神秘感,讓人肅然起敬。
村里的老幼婦孺、大人小孩皆對他待若上賓,說敬若神明夸張,但就是平日一臉嚴肅的宋隊長對他都和顏悅色?,F在想來,敬仰佩服他的本事,技術是主要的,次要的是上面派來的,身份不同。隊上專門給他辦了小灶,配備女炊事員給他做飯,當然這做飯的也要長得周正,穿戴齊整,并且烹調技術也要好。
我們七隊的烤煙種在大地頭,有時也種在老鷹巖。八隊的種在曹家墳,六隊的種在松山一帶,都是土地肥沃的上等地。每當煙苗發棵的時候,整個煙田綠油油的,風擺綠浪,煞是好看。
說起種煙。記憶中,每逢臘月間,各家各戶在隊長的帶領下來到垛郎母溝,在聞師的指導下,先是育苗。那時育苗條件差,不像現在。育苗要做的工作,按程序依次為:平地、碎垡、燒蓋火土、蓋雞糞,合著清灰再播撒種子,再蓋一層薄薄的細土,然后蓋上剛撕來的青松毛,最后澆水,要潑成花水。此后的水,各家各戶輪流著一日已澆,直到拔苗移栽。
大田移栽是個苦活兒,也是在聞師的指導下,要犁地、碎垡、隴墑、打梅花塘,一切準備好后,再把煙苗移栽到煙塘里,再蓋土澆水。由于那時候沒有塑料薄膜,為防止煙苗被陽光曬死,就要去山上搞些松枝來為小苗做一把“傘”防曬,每天都要澆水,成活率還很低,查缺補漏是常做的事。
我就在煙田里澆過水,很辛苦的。每天要挑著水桶去很遠的水源地才能挑到水,往返一趟起碼有三四公里。遇到缺水的時候,要去更遠的河邊去挑,往返一趟起碼也有七八公里。水,為什么是“挑”而不是“拉”呢?都是因為那時候條件差導致的,不像現在有車、有塑料壺,好多地方還有水窖和管網。
對于煙葉病蟲害防治問題,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不管煙葉得了什么病蟲害,“撒清灰”是包治百病的良藥,其實作用并不大,純屬無奈之舉。再來說烘烤煙葉的事,生產隊的時候,都是統一在大烤房里烘烤,烤房是土充墻,烘烤的煙葉質量差。剛下放到戶的時候,各家各戶自己種煙,就各家各戶自己建蓋小烤房,依然是土充墻烤房,質量還是上不去。
再說理煙賣煙的事,生產隊的時候,成年婦女全部都要去隊上的倉房里理煙,理的都是“平坦把”,只是后來才改成“自然把”。賣煙要到七八公里外的煙點去,都是人們用大籃子背著去賣。那時我讀初中,因母親年紀大的緣故,背煙的事就被我包了。每逢遇到要賣煙的時候,我得起個大早,天不亮地不白就要起來背煙去上得煙點。到煙點的時候,我把煙放在煙點,由母親慢慢賣,我得趕緊去學校上早操、讀書。
白天聞師是忙碌的,指導種植烤煙。晚上,他的房子有燈火,煙熏火燎的,那里就成了好多村里人玩的地方,或者是聽“故事”的場所。那時農村貧窮,村里雖然通上了電,但有的人出不起每度8分錢電費,還點著煤油燈,有的雖安上了電燈,但舍不得開燈,形同虛設。有的雖然也用電燈,但只是親戚上門或家中有重要事情才開燈照照。
農村的精神生活貧乏單調,去那里玩的人可以蹭聞師一支紙煙,還有茶水喝。在那里,他們能放心大膽、毫無顧忌地吞云吐霧。旁邊的烤房,碧綠肥碩的煙葉一出爐,便是涅槃重生,青黃、金黃、桔黃一大片,煙香味在周圍彌漫。還有老煙民們會說烤煙不如旱煙過癮,但不花自己錢的烤煙還是馴服了他們的語氣。
我年紀尚小,各有各的玩法。我會躺在糞塘的松毛上仰望星空,看著天空中繁星點點,一閃一閃的,好不自在。有時,一群漂亮的螢火蟲提著小燈籠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在月光的襯托下,天空仿佛被鋪上了一件銀色的輕紗。我的思緒隨著星星飄向遠方,那一刻,我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心中向往著有一天能夠到廣闊的世界去看一看。
種植烤煙的那些年,其實夏日里根本沒有空閑時間。農村人每周都要集中一些時間摘煙葉、扎煙葉,其余時間則是在地里給煙株捉蟲、除草,或者在家里把烤好的煙葉進行分類整理。所以那個時候,為了偷懶不干活,我寧愿學校不要放暑假。不過現在想來,假如不種植烤煙,哪還有錢讀書,又哪有資格談暑假呢!種植烤煙讓我們幾姊妹養成了勤勞吃苦的好習慣。
這段歷史,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才深有體會,而關心這段歷史的人則少之又少。我用文字將它記錄,無關乎對錯,只是覺得它畢竟存在過,那高聳的烤房煙囪的煙霧曾經融入過家鄉蔚藍的天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