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農事正忙。河南三門峽靈寶市五畝鄉東廟村百畝煙葉示范田里,36歲的煙農崔保鋒帶領工人在煙田采收煙葉。
2012年,崔保鋒結束五年在外打工生涯回到家鄉,在村干部的鼓勵幫助下,他流轉了50畝土地開始種植煙葉。10多年來,他堅持把種煙當做事業,矢志不渝,精心耕耘,煙葉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是村民們公認的“致富明星”。
談及致富“秘訣”,崔保鋒說自己主要是念好了“三本經”。
念好“管理經”?穩產保豐收
“煙田管理必須用心、精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一年的收成也就毀了。”崔保鋒說,種煙就想養孩子,管理得好才會有“出息”。
土壤保育上,他運用大麥掩青、鉤機深翻、冬耕起壟,改善土壤環境。肥料使用上,他堅持基肥與追肥相結合、有機與無機相結合、減氮提鉀相結合,充分發揮肥效,滿足煙葉不同時期對養分的需要,提升煙葉品質。
崔保鋒雖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做起事來卻非常細發。
“煙苗下地前要逐棵檢查根系,病苗弱苗一律不下地;三遍中耕要及時,不能讓雜草和煙葉爭養分;初花打頂抹權最合適,早了容易長成傘形煙,中部煙葉不成熟,晚了養分消耗多,上部煙葉不能充分開片兒...” 對于精細田管,崔保鋒有著一套自己的“管理經”。
崔保鋒還抓住政策機遇,購買了起壟機、旋耕機、造穴機、培土機等實用機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減工降本增效。
念好“技術經” 提質增效益
“煙葉效益好,技術是個寶。”在崔保鋒看來,種好煙葉是門“技術活”,技術落實到位了,煙葉才有好質量,才有好效益。
剛種煙時,崔保鋒也是個“技術小白”。但他勤學好問愛鉆研,煙站舉辦的每一場技術培訓,他從不落下。只要是和煙葉有關的直播節目,幾乎都能看到他和專家現場互動的身影。正是這份刻苦用心,他很快從一名“門外漢”成長為“田秀才”。
敢于嘗試新技術,也是崔保鋒這位“新農人”的一個特質。
2019年,當地煙區全面推廣“一優兩轉”技術,大部分煙農都不敢嘗試,而崔保鋒第一個行動起來。煙葉即將成熟時,他組織工人對煙田全部按照技術標準進行優化。當年,雖然他交售的煙葉總量減少了,但上等煙比例高達84%,總收益增加了近2萬元。
每到煙葉烘烤季,崔保鋒就蹲在烤房前,仔細觀察不同部位、不同含水量煙葉在烘烤時的差異,認真研究分析烘烤工藝和溫濕度變化等關鍵技術要領……正是這股“牛勁兒”,2015年他被選聘為烘烤師,2022年又被聘為網格技術員,成為村里數一數二的技術“領路人”。
念好“共富經” 走實振興路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崔保鋒說,作為一名“新農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應發揮好“領跑”作用,與村民們同心共走致富路。
村民崔喜照妻子去世后,兒子患上了精神疾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據。崔保鋒主動找到崔喜照,讓他到自家的煙田干起了長期工。
“生活變好了,我的心愿也了了。”崔喜昭說,他一直有個蓋新房的念想,但由于經濟困難,這個愿望一直無法實現,跟著崔保鋒干了幾年后,這個心愿終于達成了。
2020年,崔保鋒承包了4個煙葉育苗大棚。他把村里的6名閑散勞動力招來當管理,按天支付勞動報酬,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整個煙葉生產環節,他為村民提供20余個就業崗位,年支付勞動報酬近20萬元。
憑借三本“秘籍”,崔保鋒這個“新農人”植根田野,為村里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成為了鄉村振興路上的“興農人”。他說:“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地,煙農這份體面的職業讓我越來越喜歡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