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煙紅塔集團大理卷煙廠制絲車間,總會看到一輛獨一無二的綠色工具車。
這輛小綠車同屬于3個歲數相差近20歲的修理工:一個經驗豐富、一個技術精湛、一個活力滿滿。
楊貴興作為資深修理工的代表,是車間的“瑰寶”,有著近40年工齡的他,憑借豐富的維修經驗和巧妙的“鬼點子”,無數次解決了生產線上的棘手問題,那輛綠色工具車就是他的“大寶貝”,那是他親手焊接組裝完成的,跟隨了他整整20年。
工具車不時尚美觀,但總能找到急需的各種維修工具,甚至一些罕見的小零件和各種型號的螺絲,堪稱修理工們的“百寶箱”。
有一次,修理組接到烘絲機懸吊裝置的優化改進任務,由于采用了新式的懸吊結構以及各廠設備存在一定差異,行業內幾乎沒有相應的安裝經驗可供借鑒。面對安裝難度大、維修時間緊的雙重壓力,楊貴興不慌不忙,在商定好解決方案和安裝細節之后,他推出“小綠車“清點需要用到的工具,大家記好之后各自準備,還將自制的特殊工裝拿出來教大家如何使用——優化改進難題迎刃而解。
修理高級技師侯勁身為廠里的中堅力量,也是車間的“頂梁柱”,他既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有一身過硬的維修技能。
提到侯勁身就不得不提切絲機。以往的“小綠車”里大號工具和自制工裝比較多,這在兼任切絲機專業維修員的侯勁身手中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由于切絲機結構精密,小型零部件較多,所以一些專用的精密工具就在侯勁身的“帶領”下加入了“小綠車”。
修理切絲機是個精細活,主打一個精益求精,侯勁身每次維修時都會全神貫注。但時不時會有徒弟在旁邊問“刀門間隙要怎么調?這里的允差是多少?”之類的問題,對于這種情況侯勁身一開始也是哭笑不得,一邊要集中精力來維修,另一邊還要來解答徒弟的問題,很容易打斷自己的思緒。后來侯勁身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將那本時常翻看的切絲機維修手冊用一個布袋掛到了“小綠車”的門上,每當有人向侯勁身請教,他就會指指“小綠車”,讓他們自己去維修手冊里尋找答案。
新一代修理工羅淦是車間修理組的新鮮血液。剛剛從操作崗位上成長起來的他,對維修工具缺少系統的認知,那輛綠色工具車就成了帶領小羅熟悉修理的第一班車。
有一次,需要制作電焊機移動底座,楊貴興和侯勁身都有各自的設計想法,身為維修“小白”的小羅也在開動腦筋。下班后他悄悄用三維繪圖軟件畫出了三人各自的設計想法,當看到三維立體的設計成果時,兩位師傅開心地笑了,各自也看出對方設計的優點,最后三人一起對3個方案進行綜合優化,重新設計出了更方便電焊機收納、使用的移動底座。
這意味著,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推進,“小綠車”里裝的不再只是老一輩傳統的五金工具,還增添了小一輩新式的電腦工具。
借助“小綠車”,羅淦順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漸漸臻于佳境,并有幸窺探了師傅的“大錦囊”。
有一次,在更換設備的安裝支座時,執拗的小羅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簡化安裝,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誤差檢測,在保證安裝要求的同時還可以縮短維修時間。”
小羅從“小綠車”中取出工具,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安裝。剛開始支座的安裝還算順利,但到最后一步卻出現了難題:有4個孔怎么也對不上!
小羅無奈地望著設備束手無策。
“干修理,不能顧頭不顧腚!”這時,楊貴興明顯少了平素的和顏悅色,“修理要考慮系統性,你要考慮到各個環節,熱脹冷縮、裝配順序等等”
原來,小羅沒有考慮到最后的部件安裝,只是著眼于前面幾個步驟,導致最后出現了難題。
最后,心悅誠服的小羅在侯勁身的耐心指導下將支座拆除重裝。
到這時,小羅才明白,師傅不僅有看得見的有形的“小綠車”,更有看不見的無形的技能“大錦囊”,而后者,對于技術工人,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