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夏茂鎮雪茄煙葉種植基地,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生機勃勃的煙田里。無論天色微亮的清晨,還是暮色蒼茫的夜晚,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懂技術、會管理,始終奮戰在雪茄煙葉種植一線,兢兢業業開展雪茄煙采編晾制工作。他們被同事們稱為雪茄種植基地的“青年衛兵”。
破堅冰,他是攻克難關的“主力軍”
6月,正值夏茂鎮雪茄煙葉的采收初期,沙縣卻斷斷續續地下了近一個月的雨。雨水淅淅瀝瀝地打在了雪茄煙葉種植基地的雪茄煙葉上,也打到了福建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技術員李明珠的心里。持續的大雨以及低溫的天氣,令李明珠頭痛不已。
“原則上,雨天采收雪茄煙葉容易造成煙葉霉爛,引發病害,但成熟度到了,我們只能硬著頭皮干。”李明珠說道。作為一名85后的青年黨員,他自然不會被困難打倒。
經過與三明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雪茄煙辦溝通,李明珠及同事決定先對“雨后煙”進行少量多批次通風晾干的預處理,然后通過更改編煙方式,從由編煙機自動編煙改為用鐵線人工串煙;更改上架方式,將原本上架七層煙葉改為兩層,更好地調節煙葉疏密度,減少爛煙機率。另外,李明珠還調整了晾房內的溫濕度,防止雪茄煙葉在晾曬過程中發生霉變。
為了保證雪茄煙葉的晾制效果,李明珠還需要實時觀察雪茄煙葉在晾房中變色失水的情況,并根據實際不斷進行調桿、排濕。因此李明珠及其團隊中的工作人員從清晨到夜晚駐守晾房,幾十天如一日。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超負荷連軸運轉,使李明珠變得又黑又瘦。李明珠回憶道:“高溫低濕的環境很容易造成雪茄煙葉晾青,于是我們采取了打開天地窗的方式調節溫濕度,可是有時剛打開就大雨傾盆,我們就只能迅速再關上天地窗,每一刻都是與時間賽跑。”
在李明珠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夏茂鎮雪茄煙葉種植基地所有的雪茄煙葉都實現了正常的采收和晾制。李明珠也用自己的細心和專業,為國產雪茄煙葉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扛重擔,他是獨當一面的“排頭兵”
1995年出生的鄧基安,是沙縣縣局(分公司)最年輕的煙葉技術員,剛剛畢業于工科專業的他,還是雪茄煙葉種植領域名副其實的“年輕人”,但是他敢想敢干、勤奮好學,一參加工作就跟雪茄煙葉打交道,成為雪茄煙葉種植基地的“探路者”之一。
從育苗、田管到采編、晾制,鄧基安參與了雪茄煙葉種植的每個環節。白天,鄧基安在晾房學習怎樣查看雪茄煙葉變色失水情況,怎樣調節晾房溫濕度,怎樣控制晾房附屬設備等;晚上回到宿舍,他通過查找文獻,請教專家,進一步學習雪茄煙葉種植知識,力求將每一生產環節都牢固掌握。“小鄧不僅好學能干,而且悟性很高,經常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我探討問題,他的成長有目共睹。”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青州煙草研究所的方松博士說道。
雪茄煙晾制工作中最吃力的環節當屬調桿,兩米長的竹竿綁上七十多片鮮煙葉,重量達到兩公斤以上。站在四五米高、寬度只能容納一人通行的晾房上架平臺上,不斷進行調桿操作,絕非易事。但鄧基安從不畏縮,一直重復調桿、排濕動作,他說:“雖然調桿工作真累,但這是所有雪茄煙葉工作者都應該做的。”
經過不斷學習和歷練,曾經的“門外漢”已然變成“老資歷”。作為一名工科出身的大學生,鄧基安不但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開展雪茄煙葉種植生產工作,還經常指導煙農使用設備、機械,維護優化烤房附屬設備設施。現在的他,在團隊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風正濟時,自當乘風破浪;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李明珠與鄧基安,只是福建沙縣煙草雪茄煙葉種植團隊的縮影,在沙縣煙草,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雪茄煙葉領域技術能手,在一片片雪茄煙田里施展抱負、逐夢成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