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法律規定,任何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香煙,也包括電子煙。但部分商家卻把持不住,仍然將牟利的“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南報融媒體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目前電子煙銷售正呈現出一些新特征,亟待避免電子煙改頭換面靠近未成年人。
初中生用手機支付購買電子煙
市民王女士(化姓)家住江寧,近段時間,這位細心的母親發現上中學的孩子有些細微的變化。
突然走進他的房間,就能聞到一股子很濃的煙味。他神情慌亂,我懷疑他在偷偷吸煙但沒找到煙灰和打火機。于是我悄悄翻看了他的手機支付記錄,確認他購買過一種電子煙,從一家專賣店買的。他還是個未成年人,商家太不負責任了,怎么能把香煙賣給孩子呢!”王女士告訴記者。
11月2日,王女士向南京市煙草專賣局江寧區局進行了反映,并提交了部分證據。接到舉報后,南京市煙草專賣局江寧區局立即安排執法人員,聯合公安、市場監管部門,第一時間對江寧大學城附近的悅刻電子煙專營店展開調查。通過調取視頻監控、核查比對銷售臺賬以及收款記錄等方式,執法人員固定了相關證據,證實商戶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的違法事實。
“檢查中,我們發現,該店在銷售過程中只進行主觀判斷、簡單詢問消費者是否成年,并不嚴格要求消費者出示身份證件。同時,店內銷售賬冊要求登記消費者身份證號的地方只是簡單登記手機號,有些甚至不填寫,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南京市煙草專賣局江寧區局市場監管中隊中隊長宋子豪告訴記者。
而江寧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表示,電子煙目前不屬專營產品,針對這類違規行為的打擊,能參考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目前對于這塊的監管,一般是市場監督管理局和煙草專賣局聯合執法。
6年多從7億到百億,電子煙銷量瘋漲
電子煙的工作原理是以可充電鋰聚合物電池供電驅動霧化器,透過加熱油艙中的煙油,將尼古丁等變成蒸汽后,讓用戶吸食,生產中同步添加了一些其他物質,部分不法商戶甚至添加了危險的成癮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專門對電子煙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明確的結論:電子煙有害公共健康,必須加強對其進行管制,杜絕對青少年和非吸煙者產生危害。
然而,盡管各界都在努力闡明電子煙的危害,但電子煙作為新的煙草品種,銷量處在幾何級增長中。南京市煙草專賣局專賣監督管理處處長劉艷紅透露給南報融媒體記者一個驚人的數字:全國電子煙銷售額從2014年的7億元,暴增到現在的100億元,只用了6年多的時間,同步出現質量參差不齊、行業融資過快等問題,未來走向不穩定,是一個亟須密切關注的領域。
為何電子煙增長呈現越來越快的趨勢?
據介紹,電子煙管理目前并未納入煙草專賣系統。2021年3月,立法機構征求意見,考慮將電子煙納入煙草專賣系統加強管理,電子煙經營企業意識到一旦納入專營,則勢必基于現有規模進行梳理和管理,于是展開了市場份額的競爭,這就是電子煙無序瘋長的深層次原因。
3個月百條投訴涉及未成年人和電子煙
電子煙經營企業急切追求增量,在3月(征求意見)至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期間,不少商戶將電子煙銷售增量瞄向了未成年人。
南京市政務熱線數據顯示,從2021年3月1日至今,關于電子煙的投訴達140條,其中大部分涉及未成年人。江寧王女士就是投訴市民的一個代表。
在實際銷售中,一些商戶想盡各種辦法鉆空子,打“擦邊球”,比如將“不得向未成年人售賣”要求,悄悄改成“未成年人不得購買”,偷換責任主體概念;比如將電子煙包裝成“戒煙神器”,以截然相反的面孔出現在柜臺上;比如在電子煙中添加各種其他問題成分等。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包括電子煙)、酒、彩票或者兌付彩票獎金。煙、酒和彩票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或者彩票的標志;對難以判明是否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記者了解到,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從今年6月1日實施以來,南京已查處多起違規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的案件。
“通過聯合南京市市場監管局,根據立案調查,共查處向未成年人銷售卷煙含電子煙的行政處罰案件4起,罰款7500元。”劉艷紅告訴南報融媒體記者。
為了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下一步,南京市煙草專賣局還將加大執法查處力度。
“要對商戶嚴格執法檢查,依法查處不貼警示標識、假標識和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市民如果發現向未成年人銷售卷煙以及電子煙的違法行為,可以撥打煙草市場監管服務熱線12313進行反映,我們會追查到底。”劉艷紅表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