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在年輕人群體中興起了一個新“潮物”——電子煙。它形似U盤,像項鏈、吊墜一樣掛在年輕人胸前,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吞云吐霧”。據統計,我國電子煙消費市場呈爆炸增長態勢,2021年的市場規模可能突破百億,電子煙似乎變成了一種代表潮流的符號。但恰恰相反,電子煙從來都不是什么潮流,而是一場以健康為賭注的營銷鬧劇。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我們很容易發現電子煙的蹤跡:大街小巷里的電子煙體驗店,超市、便利店的收銀臺,網吧、酒吧、電玩游戲廳的前臺……電子煙總是出現在年輕人愛去或者聚集的地方。它以時尚的外形、多樣的口味和標榜“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質”的口號,試圖與年輕人進行綁定,從而在群體中引起一波潮流。但如此“潮流”,是商家利用營銷手段助推的,本質上是為了賺取利潤,而非為你的健康著想。
許多電子煙商家宣傳產品,都帶有“無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低尼古丁含量”等字眼。據公開資料,絕大部分電子煙產品的確不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質,但仍然含有尼古丁成分。尼古丁是造成煙草制品上癮的原因,電子煙也是如此。雖然它們都宣稱自己只有百分之幾的尼古丁含量,但這樣的含量也足夠對年輕人的大腦造成損害,更容易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電子煙多樣的口味也是商家用來吸引年輕人的手段。多樣的口味,來自于在電子煙煙油中添加的多種調味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高溫下與煙油一起被霧化,與煙霧一起進入使用者的肺部。有了多樣口味的同時,也有了危害健康的兇手:這些有香味的化合物在高溫下可以產生雙乙酰、苯甲醛等呼吸道刺激物,而這些物質與肺部疾病息息相關。
電子煙在年輕人群中流行時,就披上了“電子產品”的外衣。在英國,更是被冠上了戒煙產品的名頭。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電子煙有害公共健康,不是戒煙手段;此外,電子煙也會有“二手煙”,世衛組織在其官網認定,二手電子煙產生的氣溶膠通常含有有毒物質,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危害,并表明“必須對其進行加強管制,杜絕對青少年和非吸煙者產生危害”。商家所宣稱的“電子產品”,實際上是披著羊皮的狼。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對電子煙的監管毫不手軟。早在2019年,國家煙草專賣局和市場監管總局就禁止了在線上渠道銷售電子煙;今年三月,工信部公開征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的意見,修改后的條例明確指出:將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卷煙的有關規定執行。從法律層面加強了對電子煙的監管。杭州、深圳等地也將吸食電子煙列入控煙范圍,以罰款取代了勸阻。
但僅靠國家制度層面的監管是不夠的,社會和個人也應負起責任來。整個社會應當繼續保持控煙禁煙的良好氛圍,引領遠離煙草制品、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個人更應當明確電子煙對自己的危害,不輕易聽信商家“低危害、潮流”的營銷噱頭——畢竟電子煙興起也是近幾年的事,對人體有什么后果危害,還需時間和醫學告訴我們答案。
電子煙從來都不是什么潮流,只是資本打向年輕人的“糖衣炮彈”,只是一場終將覆滅的營銷鬧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