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電子煙言論大行其道的當下,各國學者紛紛呼吁輿論回歸理性。于哈佛大學醫學院任職15年、曾在美國麻省總醫院擔任臨床助理教授的Cheryl Olson博士,最近在外媒上發表評論稱,“反電子煙運動”只是一場“道德恐慌”。
(Cheryl Olson,曾在哈佛任職15年,并聯合創辦了哈佛精神健康與媒體中心)
“道德恐慌”不是一件新鮮事,有很多新事物都曾遭到誤解。早在1930年,美國政府官員曾對紅極一時的匪幫電影流派口誅筆伐,認為這些影視作品會將青少年引入歧途。與此類似,受社會輿論譴責的還有漫畫和電子游戲。
然而不久后,這些擔憂都被證實為是一場場由公眾情緒主導的“道德恐慌”,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能證明它們對青少年有害。
Cheryl博士在評論中認為,目前輿論對電子煙的反對態度,無異于是另一場“道德恐慌”。
在評論中,Cheryl博士引述了《美國公共衛生雜志》發布的一篇綜述性報告,這篇名為《正視電子煙的利與弊》的報告由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名譽院長K.E.Warner、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Harry.Lando、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教授Raymond Niaura等15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和學者所撰寫。
報告強調:“大家對青少年抽電子煙的擔憂被夸大,但很少人關注到煙民也有想戒煙的渴望。目前輿論對電子煙的恐懼屬于空穴來風,完全沒有數據支撐?!?/p>
(報告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上)
美國國家科學院與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都得出過類似的結論——電子煙的危害遠遠小于傳統煙草。然而在2019年的一項調研中,有近一半受訪者認為尼古丁電子煙的危害等同、甚至大于傳統卷煙。只有八分之一的人認為電子煙減害,而剩下的受訪者則坦言自己不了解。
該報告作者表示,公共衛生界的確該關注電子煙對青少年的影響,但也要更正確、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決策者需要制定既能防止年輕人使用電子煙,同時又能幫助成年煙民戒煙的合理監管政策。
目前,這個趨勢有好轉的跡象:電子煙的減害潛力逐漸得到認可后,多個國家的電子煙監管政策出現了積極正向的變化。10月12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首次授權電子煙在美國合法銷售;馬來西亞政府也于10月釋放了解除電子煙禁令的信號,稱將對電子煙征收消費稅,以推進電子煙合法化、規范化發展;而英國則推動電子煙納入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進程,以此鼓勵更多煙民通過電子煙戒煙。
(據2022馬來西亞政府財政預算案官網,政府將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征收消費稅)
但在大眾輿論領域,電子煙仍然如“洪水猛獸”。 Cheryl博士認為,“新聞媒體是大眾了解新鮮事物利弊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各國媒體只聚焦于電子煙的短板,從不把它們和傳統煙草放在一起討論,直接導致公眾不能客觀認識電子煙。”
幾年前,當美國科研雜志和新聞媒體談及電子煙時,他們還是抱著“好奇、懷疑、樂觀”的態度。而現在,他們的口吻似乎已經轉變,認為電子煙“極度危險”。2018年,刊登在學術期刊《尼古丁與煙草研究》上的一篇論文分析了2015年所有關于電子煙的新聞報道后也發現,“當談及電子煙時,醫生、研究員和媒體都傾向于去討論它的弊端,而對它的減害性避而不談。”
為什么許多精英階層只對電子煙針鋒相對,卻不將電子煙和卷煙放在同一語境下進行對比?正如《正視電子煙的利與弊》這篇報告所論證,這是因為對社會精英階層來說,煙民“并不存在”。
“他們自己不吸煙,他們的朋友、同事也不吸煙,在他們眼里,吸煙的問題早已經被解決了,然而事實上在美國,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是煙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有800萬人由于吸煙死亡。其中約700萬煙民的死亡由吸煙直接造成,即使是不吸煙的人,也有約120萬人因暴露在二手煙中而死亡。統計數據還顯示,全球13億煙民中,有80%的煙民在中低收入國家。
《正視電子煙的利與弊》指出,鑒于低收入人群更容易有煙癮,電子煙或許可以解決不同收入人群在人均壽命方面的差距,在控煙減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Cheryl博士也在評論最后總結道,對于那些想要遠離煙草帶來的危害又不想戒掉尼古丁的人來說,電子煙是一個有效的減害替代產品。正如早年對待匪幫電影、漫畫和電子游戲一樣,道德恐慌該結束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平臺觀點。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