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云南大理,綠意盎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蒼葉煙農合作社經理李正江望著洱海邊開滿紫色小花的大片田地,臉上洋溢著笑容。“去年賣完烤煙后,我們利用煙田種植燈盞花,現在就要收獲了。按去年收購價估算,這1000畝收入幾百萬元,在增收的同時保護了洱海。”
李正江身后,是今年輪作的萬畝連片煙田,一株株碧綠的煙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煙農們正忙著進行大田管理。
“這片是烤煙規劃區,種煙有額外補貼,我家去年就來這邊租地種煙了。這里土質適合種煙,排灌、運輸便利,技術指導和服務到位,畝產值也比其他區域高。”大理市灣橋鎮上陽溪村煙農李海芹說。
土地是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然而,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量核心煙區和經驗豐富的煙農不斷流失,制約著大理煙葉生產穩定發展。
按照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以土地流轉促進煙區穩定,構建高端特色煙葉生產新機制”要求,大理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從2018年開始在洱海之畔實施“海西土地流轉核心試驗示范”,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旨在實現“好田好地種好煙”“打造綠色生態煙葉品牌”。
選擇在海西,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據灣橋煙站站長黑新霞介紹,灣橋煙站在2014年就開始探索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工作,2017年已經基本實現全面替代。
穩定煙區,關鍵還得增加煙農收入。有了集中連片的“好田”,還需配套先進管用的“良法”,才能增加煙田產出率。大理州局(公司)在海西片區推廣煙蚜繭蜂生物防治、施用有機肥、地膜回收等綠色生產措施,并實施專業化育苗、機耕、植保、烘烤等服務,促進降本增效和洱海保護。
“有機肥替代復合肥不僅沒有影響煙葉質量,我們通過采取多種綠色生產技術措施,煙葉質量反而略有提升,流轉區域烤煙畝均產值比非流轉區域增加110元。”黑新霞說。
海西片區只是大理州以土地流轉促進煙農增收的一個縮影。為了優化煙區布局,大理州以縣市、鄉鎮、村組為單位繪制烤煙種植布局規劃圖,全州規劃烤煙種植面積120萬畝,在2018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流轉核心煙區土地種煙10.99萬畝。
土地流轉后,合作社、村委會等掌握了種植規劃的話語權,更有利于煙田資源綜合利用。大理州局(公司)以土地流轉區為先行試驗示范區,積極發展多元增收產業,對于當年的輪作煙田,在煙葉采收后,引導煙農種植秋豌豆、西蘭花等作物;對于隔年輪作煙田,引導種植黨參等一年生作物,在促進煙農增收的同時,涵養土地,穩定煙區和煙農。
祥云縣下莊鎮煙農增收產業綜合體是大理州實施土地流轉促進煙農增收的另一個典型。下莊鎮以“職業煙農+村委會(社區)+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模式,流轉土地1萬畝作為基本優質煙田,建立了烤煙與非煙作物互為促進的輪作制度。當前,綜合體內生機勃勃,1500畝烤煙、300畝丹參、300畝黨參、800畝豌豆、100畝特色向日葵等作物長勢良好,在微風吹拂下漾開五彩波浪。
不僅大理市、祥云縣,大理州12個縣市各有煙農增收“套餐”。大理州局(公司)圍繞“云花、云藥、云菌”產業規劃,在示范驗證基礎上,編制了“一廊四區”煙農增收產業規劃,積極主動對接龍頭企業,著眼長遠培育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打通生產銷售中的“梗阻”,讓煙農吃下項目發展的“定心丸”。
俗話說,一鋤頭挖不出“金娃娃”。但大理州局(公司)圍繞土地做文章,跳出“煙”字抓增收,帶領煙農在紅土地上挖出了增收致富的“金娃娃”。2018年,全州農業資源利用和云蔬、云菌、云糧、云藥等8大類農特產品項目實現產值6億元,煙農增收2.03億元。如今,當地群眾正大踏步行進在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上。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