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促進煙農增收,是煙草行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服從和服務于脫貧攻堅大局的重要體現。8月25日至30日,由新華社云南分社、中央廣電總臺云南站、《云南日報》、《中國煙草》雜志、《東方煙草報》等行業內外媒體記者,以及行業骨干通訊員代表共同組成的采訪團,深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昭通市、玉溪市,專題采訪云南煙區扶貧攻堅、助農增收工作。本期“煙草視點”,讓我們一起了解云南煙區推進“煙葉強、煙區美、煙農富”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守護洱海的美麗
——云南大理州局(公司)推廣生態煙葉種植紀實
石大陽
在晾曬白肋煙的晾房改造成的菇棚里,大理州賓川縣石崖煙農專業合作社員工正在采摘蘑菇。石大陽攝
“世人都夸大理美,美就美在洱海水。”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全省第二大高原湖泊。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洱海,這個大理人民引以為豪的“母親湖”,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污染日益加重,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洱海的美麗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今年1~5月,洱海全湖水質為Ⅱ類,近岸水體感觀清澈,未發生規模化藻類水華。洱海水質的改善,與大理州煙草專賣局(公司)的不懈努力、廣大煙農的執著堅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生態種植:有機肥代替化肥
近年來,大理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按照地方政府的統一部署,秉承“洱海保護、煙草先行”的理念,2013年劃出200畝煙田,進行有機肥料代替化肥種植的試驗,當年就取了成效,煙葉質量有所提升;2014年試驗面積增加到500畝;2015年開始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000畝;至2017年,已全面采用有機肥料代替化肥種植。通過有機化肥的使用,大理州局(公司)探索出了一套技術成熟、產值提高的綠色種植經驗。
怎樣引導煙農使用有機肥料?
據大理市局(分公司)局長、經理蘇治鈞介紹,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政府進行源頭控制,在洱海流域禁止銷售化肥,同時,成立專門的監督部門,不定期到田間地頭抽查;另一方面,煙草部門堅決停止供應化肥,制定煙農考核辦法,對違反者實行不兌現補貼及取消種植合同等處罰。尤為關鍵的是,通過宣傳引導,廣大煙農也逐漸轉變了認識。
李燦宇是大理市橋灣鎮上陽溪村煙農,祖祖輩輩靠著洱海生存。2019年,他家種植烤煙7畝,全部實現有機肥種植。
“對于有機肥,一開始我不是很接受。不過后來到處都在宣傳要保護洱海,小孩從學校回來也給我講,村委會建起了化糞池,設置了統一回收垃圾的垃圾桶,煙草公司經常組織我們煙農開會,詳細解釋為什么要使用有機肥,慢慢地我也感覺到使用有機肥是對的。”李燦宇說,“作為大理人,我很驕傲,我用我們農民能做的保護了母親湖。”
土地流轉:三種模式兩步走
按照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提出的“以土地流轉促進煙區穩定,推動煙葉生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結合洱海保護“七大行動”,2018年,大理市蒼葉烤煙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在洱海西岸流轉土地1萬畝,開啟了“以土地流轉促進煙區穩定”試驗示范工作。
先是選定不同區域,合理采取“合作社統一流轉、合作社+專業公司、合作社組織職業煙農自行流轉”三種模式進行土地流轉;然后分兩步走,第一步視田塊、前作的不同,先支付一個季度的租金,第二步是全面完成烤煙計劃后,簽訂9年的長期流轉協議。
“3月27日開始落實省里土地流轉的精神,到4月20日我們基本上完成了1萬畝的土地流轉。”蒼葉合作社理事長劉偉介紹道,“時間緊、任務重,這中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
海西農民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大蒜、玉米和蔬菜,蒼葉合作社通過前期動員宣傳、摸底調查,挨家挨戶做工作介紹洱海保護的必要性。
劉偉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生村的楊麗花家。一開始她家是堅決不同意流轉的,后來我們了解到,她家的2畝地種植了卷心菜,一個多月后就可以收獲了,當時已經接了收購訂單。經過研究,我們合作社決定等卷心菜收購后再進行土地流轉,這樣農戶和我們都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結構調整:培育生態種煙理念
洱源縣是洱海的發源地,洱海一半左右的水都由洱源流入。源頭治理,尤為重要。
大蒜是洱源縣歷史悠久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廣,但污染較為嚴重。2018年,洱源縣出臺政策禁止種植大蒜,這給原本有著12萬畝大蒜種植面積的洱源縣來說,無疑是一場農業結構轉型的戰略之變。
為什么會選擇煙草作為替代作物?
“保護與發展要并重、并優。”洱源縣副縣長龔紅松說,“烤煙價格穩定且有補貼,而且煙草公司推廣生態煙葉種植,組織化程度高,所以此次產業結構調整選擇了種植烤煙。”如今洱源種植烤煙4.31萬畝,2019年預計煙農收入可達2億元。
“萬事開頭難,之前我還在憂心,直到交煙后我心里才踏實。”在種植烤煙之前,洱源縣梅和村村民杜松良家一直是以種植大蒜為主,但是產量不穩定,銷售沒保障,收入時多時少。2019年,全縣啟動“零大蒜種植行動”,他選種了20畝烤煙,預計今年能有16萬元的收入。
“煙是我們的,但是好像他們的一樣。”作為一名新煙農,杜松良感觸頗多,他說這一切要感謝政府、感謝煙草公司,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石所煙葉收購站技術員宋技澤。宋技澤給予了杜松良全流程、各環節的指導,經常冒雨去田間查看煙葉,讓杜松良很是感動。
“種煙這條路方向對了,走順了,以后會更好。”杜松良充滿期待地說。
廢料處理:種植地膜全回收
祥云縣城川煙農專業合作社開展煙用地膜回收工作,煙草公司按每畝煙田50元給予補貼,其中30元補貼給合作社用于組織地膜回收、打包、運輸等服務,20元補貼給煙農,并在簽訂種植合同時約定每畝烤煙回收廢舊地膜不低于8公斤。
在補貼政策的保障下,2018年,大理州烤煙種植地膜回收量在660噸左右,回收率達到了100%。目前,州政府正與合作社積極洽談,擬在煙用地膜回收的成功做法上探索擴大收購范圍,有效處理農業廢料,轉廢為寶,進一步保護農業生產環境。
保護洱海,人人有責。大理州局(公司)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實行生態種植、開展土地流轉、實施結構調整和廢料回收利用實現了洱海流域農業的綠色生態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洱海保護和綠色發展共贏的新路子。
烏蒙深處有擔當
——云南昭通巧家縣局(分公司)依托煙葉產業幫扶底里村紀實
特約通訊員 鄧楚瑜
昭通市昭陽區守望鄉水井灣村煙農正采摘煙葉。彭志軍攝
乘車從昆明出發,沿高速公路行駛3個多小時到達巧家縣。隨后,汽車出縣城,順著金沙江往西走,沿著“Z”字形的崎嶇山路向山頂行駛2個小時后,便到達了底里村。
遠處云霧環山,村邊樹林茂密;一座座臥式烤房邊,磚混結構的民居錯落有致;水泥道路寬敞干凈,不少農用車、小轎車停在路邊。誰能想到,底里村這座美麗的村莊,2017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屬于典型的貧困村。自2016年被發展為新煙區后,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通過發揮烤煙產業的支撐作用、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助推區域脫貧,為當地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難啃的硬骨頭
曾經的底里村有多窮?
“以前家里很長時間吃不上一次肉。最怕娃娃開學,因為要到處去借生活費。”談起以前的生活,底里村職業煙農李龍友如是說。
緩行于底里村,村中許多新建的小洋樓旁邊,多半是年代久遠、簡陋破舊的土坯墻老房子,有的甚至還是茅草屋頂。一新一舊的住房,靜靜訴說著底里村的變遷。
底里村地處烏蒙山深處,平均海拔超過2400米,2016年時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6戶,此前的主要經濟作物為馬鈴薯、玉米等。除去成本,每畝地每年僅有300~400元純收入,村民的生活很清苦。
“過去在村里收繳養老和醫保等費用,每人一年100元,喊破嗓子也沒有幾個人來交。村里組織工作隊上門服務收繳,不跑十幾趟根本完不成任務。一些人家實在湊不出錢,工作隊隊員幫忙墊付,有的一墊就是好幾年。”底里村黨總支書記普培宗說。
在貧困面前,底里村的鄉親們從來沒有低過頭。多年來,李龍友幾乎每天都要勞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半夜就起來割草喂牛、挖馬鈴薯,只為讓家里的日子過得好一點。
“村委會前些年組織村民種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但因為氣候和環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