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天氣漸涼。家住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角奎鎮大馬村爐房村小組的劉倫相心里熱乎著,再有一兩個月,他們一家6口就要和村里其他28戶村民一道搬遷進城了。
見有客人來訪,59歲的劉倫相趕忙從屋子里搬出來幾條長凳,又挨個兒發煙、倒茶水,很是熱情。不一會兒,他的老伴兒滿臉堆笑,從廚房端來了一盆熱氣騰騰的洋芋蛋。
爐房村小組山地陡峭,種玉米和洋芋收成不錯。近年來,雖不愁溫飽,但因為出行難、吃水難,村民們吃盡了苦頭。
劉倫相一家人祖祖輩輩生活在山上。從山上搬下去,是他多年的心愿,可他從未想過能和城里人一樣住上亮堂堂的樓房。
走進劉倫相的家,黑漆漆的土坯房里看不到幾件像樣的家具,唯有兩口緊挨著的大鍋引人注目,其中一口還是專門用來做豬食的。這兩口大鍋,是劉倫相從縣城背上山的。
在院子里,有一口用石頭鑿成的水缸,看上去有些年頭。劉倫相說,遇到天旱的年月,石水缸就能派上用場,從山下挑回來兩擔水,盛滿一缸夠吃一天。因為缺水,一家人洗臉常共用一盆水。
為給在昆明讀書的女兒寄生活費,劉倫相每個月都要徒步到縣城。山高、路陡、彎急。幾十公里的山路,一個來回就是一天。劉倫相說,有時候在山上走一天,也不見得能遇到一個人。
一年前,幸福突然敲響了劉倫相的家門。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劉倫相一家不僅能從山上搬下去,還能免費住上安置房。
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倫相興奮不已,不過很快他就猶豫了。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就蓋在山下的縣城,住進去不需要他出一分錢,但爐房村小組實在太偏遠了,搬下山就不得不放棄種地。
劉倫相心里犯難:不種地,一家老小靠什么養活?
坐在對面的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旭看出了他的“心病”,連忙拉著他的手說:“老劉你放心,你的顧慮黨和政府早就想到了,搬下山后,我們會幫你想辦法。”
彝良縣地處滇川黔三省交界處,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全縣貧困人口逾25.5萬人,易地搬遷人口達5.21萬人。搬遷后,一些來自偏遠山區的群眾遠離田地,解決就業成了頭等大事,但錢從哪里來、發展哪些產業項目,一時沒有眉目。
近年來,國有企業參與扶貧成為脫貧攻堅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今年5月,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向昭通市鎮雄、彝良兩縣各捐資3億元,重點用于修建扶貧車間、香菇大棚、幼兒園、衛生所等易地搬遷配套設施,以解決搬遷后群眾的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
眼看著一座座高樓封頂,幼兒園、衛生所以及占地上百畝的扶貧車間正緊鑼密鼓施工中,劉倫相吃了“定心丸”。他感激地說:“黨的政策好,為我們老百姓想得周到,我們感到很幸福。”
原載2019年9月11日新華網云南頻道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