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依托產業扶貧給煙農帶來致富希望。 周騰浪攝
編者按 近年來,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統籌全省煙草商業力量,充分發揮煙草產業優勢,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按照上級單位的統一部署,昭通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不斷強化扶貧工作組織領導,堅持精準扶貧,創新幫扶方式,落實幫扶政策,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通過發展多元增收產業激發貧困煙農內生動力,助力貧困煙區加快發展。
以昭通煙區為例,看云南煙草商業系統如何譜寫助農增收、扶貧攻堅新篇章。
烏蒙山腳下,云南昭陽煙區。雨后的布嘎鄉花鹿坪村,已經有了絲絲涼意。但煙農李元偉,卻倍感溫暖。
溫暖,是因為今年李元偉一家“三喜臨門”:從土坯房搬進了寬敞的樓房;大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家里第四爐煙已出爐,質量頂呱呱。
這暖意,來自煙草人春的“播種”。
近年來,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深度融入脫貧攻堅、助農增收和鄉村振興發展大局,通過發揮烤煙產業的支撐作用、夯實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多元化產業構建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助推煙農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為當地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種下的是情懷,收獲的是情誼
這些日子,每到傍晚時分,威信縣扎西鎮院子村的宗德久都會小心翼翼地將大棚里成熟的番茄摘下,開著自家的面包車運往縣城的超市里。
幾年前,宗德久大棚邊上的道路還是一條狹窄的土路,每逢雨天,道路泥濘,車子開不進大棚,番茄也運送不出去,眼睜睜看著大批番茄爛在地里,宗德久除了心疼毫無辦法。
自從昭通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幫村里修了硬化路,不僅讓宗德久的番茄運送“暢通無阻”,沿線煙農種煙、售煙也方便起來。這條路,被當地村民稱為“連心路”。
近日,在彝良縣龍街鄉雄吉古村,煙農沈修文悠閑地澆著32畝煙田。煙田旁,是他新建成的500多平方米的新房。
2008年以前,沈修文所有的生產、生活用水均要肩挑人扛,移栽煙葉要“看天吃飯”。
為解決龍街鄉用水問題,彝良縣以煙草產業為依托,投入資金705.19萬元建成龍街雄吉古提灌站及管網工程,解決了龍街鄉3個集鎮、112個村民小組、9所學校的用水困難,1.5萬農戶用上了“幸福渠”。
在云南煙區,“連心路”不是偶然,“幸福渠”也并非個例。
多年來,云南省局(公司)始終扮演著全國基本煙(農)田建設先行者的角色。在云南省局(公司)看來,基礎設施建設好比“壓艙之石”,唯有打牢基礎,才談得上發展。如今,多項惠民工程建成并產生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昭通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昭通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符合種煙適宜區的標準。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薄弱的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曾一度嚴重制約當地農業產業發展。
“煙農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動力,煙區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責任。”在昭通市局(公司)主要負責人劉永軍看來,“有了水、通了路,才有發展的根”。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情懷,煙草行業的投入被用在煙農和地方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在昭通煙區,一條條機耕路縱橫煙田,一個個溝渠環繞村落,一片片壩塘守望相鄰,一座座烤房拔地而起……
2005年至2018年,煙草行業共投入20.78億元用于昭通煙葉基礎設施及煙草水源工程建設,建成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10.55萬個。
種下的是責任,收獲的是信任
昭通,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在云南昭通煙區,烤煙不只是一項產業,更是數以萬計貧困戶實現脫貧的重要支撐。
近日,在彝良縣龍街鄉龍洞村,貧困戶王永光看著烤房里金燦燦的煙葉,心里的石頭落下了。
王永光是一名苗族普通農民,兒子因一場事故一直臥床在家。一家四口靠著低保維持基本生活。
2017年,王永光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彝良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負責對口幫扶。在了解到王永光家庭的特殊情況后,彝良縣局(分公司)便幫助王永光種起了烤煙。
不懂技術,煙站站長余淑福幾乎天天跑到王永光煙田里,手把手指導種煙;沒有人手,彝良縣局(分公司)就組織黨員在移栽、采收等關鍵環節前去幫忙;沒有資金,對口幫扶的黨員干部自己出錢幫助其墊付煙苗、肥料錢……兩年多的時間里,依靠煙葉種植,王永光還清了醫藥費借款,購買了新的農用器械。
聚焦扶貧攻堅的政治擔當,云南煙草人“種下”的是責任,“收獲”的是信任。
烤煙產業之外,還有更多的堅強保障。
比如,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幫扶工作思路,昭通市局(公司)采取村黨支部發揮引領、組織、監管作用,成立村民合作社,由種植和養殖能手負責合作社日常經營和管理,由市局(公司)出資形成貧困戶入股資金,按照公司化管理、村黨支部全程監管、年底按股分紅方式積極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開始,云南省局(公司)結合昭通扶貧實際,以“項目+資金”方式進行幫扶。鎮雄、彝良兩縣,兩年時間,6億幫扶資金,為昭通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心劑”。
在鎮雄縣南臺街道,記者看到,扶貧項目呢嚕坪幼兒園主體建筑已修建完成。據云南省局(公司)幫扶昭通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葉勁松介紹,安全飲水、食用菌大棚建設等項目也在有條不紊進行中。
種下的是使命,收獲的是幸福
在云南煙區,“脫貧”是“硬道理”,增收是“硬杠杠”。助農增收,事關脫貧攻堅的大局,也關乎煙農生活的“底氣”與希望。
“我們要科學系統規劃,探索全產業鏈發展,努力開創我省資源高效利用、煙葉高質量發展、煙農持續增收新局面……煙農增收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云南省局(公司)局長、總經理李光林的話擲地有聲。
增收,搭乘的是“降本增效、產業帶動”的“快車道”。
近日,彝良縣眾合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內,一條生物質顆粒燃料加工生產線上,廢棄的木料等經切片、粉碎、鋸末、烘干、降塵再到合成顆粒,變廢為“寶”成為烘烤的原料,不僅解決了煤炭環境污染的問題,還實現了煙稈的二次回收利用,并為煙農提供了工作崗位。
在昭陽區守望鄉水井灣村,上萬畝的煙田旁,一排排向日葵、萬壽菊迎風而動,在綠色海洋外構筑起道道防護網;煙田旁,豌豆、辣椒、黨參等被劃成一片片區域,煙蚜繭蜂在大田里“翩翩飛舞”,一個個小型農業高效綜合體被構建起來;各種物理防控措施隨處可見,不僅讓烤煙品質增加,也讓增收產業提質。
……
事實上,依托烤煙產業,云南省已建成108條生物質顆粒加工線、23條有機肥加工線和12條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加工線,初步構建以煙后豆類、云菌、中藥材為骨架的產業體系,逐漸發展成為帶動煙農增收的大產業。
增收效果好不好,煙農最有發言權。
王章云是布嘎鄉花鹿坪村一名普通煙農,今年51歲的他已種煙20多年。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是烤煙支撐了他一家6口人的生活,“開始種煙后,三個娃娃的學費沒有再愁過”。
2013年,王章云率先在村里蓋了新房子,“老三樣”變成了大型旋耕機、拖拉機、摩托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
更令王章云欣喜的是,種煙的服務越來越貼心、越來越專業,煙草公司幫助其探索煙后作物的種植,畝均產值逐年增加。
“育苗、采收、烘烤等多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每個環節手把手教,機耕、化肥、農藥等合作社都有補貼。干活輕松了,收入增加了!”王章云笑著告訴記者,去年開始,煙農合作社又幫他種起了秋豌豆,算上烤煙的收入,每畝有近萬元產值。
“春”種,種下的是煙草人的情懷、責任、使命,“秋”收,收獲的是煙農的情誼、信任、幸福。希望的種子,已悄悄扎根在彩云之南這片厚重而樸實的土地上。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