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煙女能人紀茂鳳
秋收時節,在曲石煙葉工作站的收購線上,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她駕駛著自家的小貨車到煙站交售煙葉,她家的煙葉色澤金黃、光澤鮮明,大家都稱贊她家的煙葉質量好,夸她是個“巾幗”種煙能手。紀茂鳳臉上總是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她對大家說“明年要再多種些煙,還要再建一個烤房!”
紀茂鳳是村子里出了名的能吃苦、會賺錢的種煙能手,丈夫外出務工,家里兩位年邁的老人和一雙剛滿10歲的兒女,都是靠她一年四季在田間的辛苦勞作支撐著。“我從13歲開始就幫家里人種煙,已經種了快20年了,在村里像我家一樣種煙的家庭,都比不種煙的家庭脫貧致富要早。”這是紀茂鳳的親身經歷,她從小見證了太多種煙人的脫貧致富故事,便下定決心努力學習種煙技術,不斷總結種煙與烘烤經驗,主動跟煙站技術員請教學習,熟悉行業政策,20年里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紀茂鳳如今已經成為一名技術過硬的職業煙農,2019年種植10畝烤煙,實現收入4萬多元。
除了以種煙為主要產業,紀茂鳳還在煙前、煙后分別種植了玉米2畝、水稻2畝、蠶豆5畝、萬壽菊2畝,積極踐行輪作制度,2019年這些產業還能為她帶來預計3.5萬元的收入。她說種煙既提高了家里的收入,又方便她照顧家庭,這種生活讓她感到無憂無慮!
種煙致富戶封占孝
“我從90年代開始種煙,到現在20多年了。靠種植烤煙,我贍養著堂叔堂嬸,還供出了兩個大學生,一雙兒女現在都在省城上班。”云南省騰沖市曲石鎮雙河社區煙農封占孝回憶道。“今年我種了20畝烤煙,純收入有6萬多元。”封占孝說完開心地笑了起來。
因為經歷過苦日子,談起現在的生活封占孝很知足。
騰沖多高山。90年代,封占孝在山地上種煙,水不通、路不通,只能“人背馬馱”。煙苗柔弱,全靠封占孝夫妻倆一步一步背上山;山路難行,50斤一桶的水,馬兒一次馱兩桶。他悄悄透露給我們,當時澆水都是盡量少交,能維持煙苗生命就行。
知道了煙農們的困難,騰沖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積極幫助煙區修建道路和引水工程。截至2018年,騰沖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煙區共投入資金7.13億元,建設基礎設施19140件,受益基本煙田36.37萬畝。
“現在,煙田旁就是水溝,澆水管夠,家里的拖拉機可以開到田邊,1拖拉機煙葉換在以前那可是要用4匹馬馱。”封占孝邊伸出手指比了比,邊神氣地對大家說。
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騰沖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堅持標準生產,強化標準體系的宣貫、落實,規范煙葉生產全過程,不斷改進技術,持續推動標準化生產高質量發展。2008年,騰沖市被列為全國第六批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011年、2014年分別通過了國家局驗收和復驗。
種了20畝煙,封占孝一點都不擔心。每一個生產環節騰沖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都對煙農進行培訓,培訓采用“理論+實操”的方式,把標準化技術用最直接的方式教授給大家。煙技員每天都到田里瞧一瞧看一看,告訴大家該移栽了,該施肥了,該封頂了,該采摘了……
每天清晨封占孝伴著日出下田,把學到的技術用到田地里,到了晚上10點多帶月歸家。天道酬勤,2003年他建起了新房,家里買了摩托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前是我們背煙上山,現在是烤煙把我們帶上了幸福路呀”,封占孝感慨道。
“種煙老司機”安德洪
在曲石鎮的北邊是界頭鎮,在界頭鎮的沙壩村有個種煙“老司機”安德洪。安德洪89年初中畢業就開始種煙,到現在有30年的種煙史,他告訴我們“今年的烤煙渾身是寶,除了賣煙還多了一項收入。”
原來,騰沖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界頭建成1座生物質燃料加工廠,按照40元/畝的價格回收煙桿。安德洪種了14畝煙,賣煙有4萬多元收入,回收煙桿還能添上500多的零花錢。
除了是煙農,安德洪還有著其他身份。因為種煙種得好被吸收成為煙輔員,負責東華村50多戶煙農的烤煙,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
每年10月份收完煙,安德洪立馬變身“菜農”,14畝田都種滿油菜,4月份采收,每畝產值800多元,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2015年的時候,安德洪還翻新了老宅,一家人住得舒舒服服,樂樂呵呵。
近年來,騰沖煙草分公司堅持多元發展,著力帶動煙農增收大產業。建設生物質燃料廠2個、有機肥加工廠1個,將煙桿、油菜桿等秸稈變廢為寶;實施“烤煙+油菜”“烤煙+四季豆”“烤煙+水稻”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開發云香系列“蚜繭蜂”牌菜籽油煙農增收產品,著力提高煙田產出率和煙區農業綜合效益。
“等明年采收油菜,我還要爭取成為‘賣油郎’,把我家的‘蚜繭蜂’牌菜籽油賣出去,又多一份收入”。安德洪期待滿滿。
鴉烏山上金鳳凰
走進騰沖市明光鎮鳳凰社區,干凈寬敞的水泥路、別具特色的漂亮民居、綠意盎然的農民公園……宛如現代版的世外桃源。不遠處煙霧蒙蒙的山間,成片的煙田隱隱約約沿著起伏的山脈邊緣一直延伸向遠方。坐在村委會的洽談室里,村支書李國祥一手夾著煙,一手端著茶缸,嘴角微微上揚……
“鴉烏是個好地方,苦蕎粑粑苤菜湯,有女莫嫁鴉烏郎!”一首民謠,道出了鳳凰社區村民曾經的無奈。2010年以前,這個北部小山村還叫鴉烏山村。多少年來,“四零散片”的生活氛圍和“人背馬馱”的生產方式讓貧困這座“大山”一直壓在村民祖祖輩輩的頭上。惡劣的生存條件和閉塞的交通,也阻隔了鴉烏山人脫貧致富的道路。
“扶貧要扶志,要給他們造血而不是輸血!”村支書李國祥激動地說道。沒產業,沒錢,就憑村里這些“半吊子”,怎么致富?很多村民搖頭不愿嘗試。但李國祥決心堅定,他相信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要擺脫懶惰思想。在他的再三動員和堅持之下,村民們紛紛被鼓舞,走上了種植烤煙的道路,轉機很快到來,煙草和政府紛紛伸出援手,村頭娛樂中心和農民公園拔地而起,煙水配套工程、機耕路逐步完善,鳳凰村民生活困苦的問題終于解決了。
如今,烤煙種植已成為鳳凰社區支柱產業,已建立起專業化烤煙合作社,作為紅云紅河基地單元,烤煙種植戶收入穩定,烤煙—甜蕎—稻谷—油菜輪作有條不紊。今年,已走向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鳳凰社區,仍然種植烤煙1270畝,產量175000公斤,煙農總收入達530多萬元。彈指十年間,“鴉烏變鳳凰”,李國祥笑著說:“我要盡我所能,以烤煙為基礎,走好多元化發展之路,讓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